来源:虎嗅网
本文作者:杨昇,原文标题:《未来15年将新增3.8亿退休老人,没钱养老?或许农村老人的养老能给我们启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使农村医疗和教育举步维艰
几天前我给父母打电话,才知道村里的村医已经另走他乡。现在村里的老人看病就医就得去很远的镇上,医院。我也是偶然从父亲口里知道这个事的。
父亲说他十多天前突发急症,白天一整天都觉得肚子疼,去了几趟村医务室,门都锁着。他想着扛一扛算了,结果天黑后更疼了,后来疼得死去活来,疼得头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滚,扛不住了。
不凑巧的是那天二哥不在家,家里人不得不打电话叫回在镇上的堂弟。堂弟开车送父亲到七八里外集市所在的街道上,找私人药房的土郎中调了点药,但吃了也没用。父亲回家后肚子疼到了后半夜,他自己乱找家里的药吃,不知怎么的就缓解了。
父亲说起这个事,我感到很沉重,不只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无法在紧急的时候帮到父母,更因为村里那位乡亲们倚重的医生的离开。
后来我在
在这样的前景下,我们再回头审视农村老人的养老,或许这是我们中国未来养老的出路。农村老人低成本低消耗的养老方式是最具有韧性的,是最可持续的,他们目前的养老状态或许对日益现代化的中国未来的养老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把农村建设好,让更多的老人去农村养老,依托土地,种菜种花,以适量的劳动舒活筋骨,在大自然中愉悦身心,在低消耗中安度晚年,或许是未来解决社会养老这个世界难题的中国出路。我们40年短暂的工业化留给大部分人农村的根,或许与那些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完全决裂相比,是个很大的优势。
以上的文字简单概括就是:在目前的养老体制铁定难以为继的将来,农村或许是帮助我们解决养老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出路。
全社会养老金不够,缺口越来越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养老金没法增收,那就只能节约着花,只能减少每个老人的养老金,争取雨露均沾,维持每个老人的基本生存,而不至于让一部分老人饿死冻死。这需要*策方面做出巨大调整。
其实贫穷从来就没有打败过中国人,在缺衣少食颠沛流离的历史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都能顽强地活下来,那么在当前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不至于让人活不下去。困顿的过去我们能养得起老人,富足的未来,我们也一定能养得起老人,只是养老金账户上没钱了而已。
所以,活不下去的只是当前的养老制度。直白地说,当前养老制度难以为继的核心原因不是匮乏,而是不均。
大约七八年前我在火车上碰到来自广西的一对老人,他们两口子以前是文化部门的,卡着*策点提前退休,他们自己说每人每月养老金一万出头。去年我碰到一个长沙老人,老头自豪地说,他一个月养老金一万二千多,花不完。广西和湖南的平均工资远低于这些老人的养老金。
某些群体的养老金高成这个样子,国家再多的养老基金也会被他们吃空。就算他们的养老金不是养老金池子里的,但他们拿的钱也是后辈们创造的,他们拿这么多,后辈们再努力也养不起他们。所以,不在养老金发放端进行深刻改革,大部分人都将老无所养。
虽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都难”,可是一个人到了暮年,只要身体好,需要拿超高的养老金,需要过得那么富足那么奢侈吗?
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从我父母的老年生活中渐渐理解了这一点。我父母今年77岁了,父亲能下地干活,母亲能做饭喂鸡。镇卫生院每年给体检一次,主要器脏没有太大问题,在同龄人中,他们算健康的。
他们作为农民,每个月从*府处领取的养老金是元,二三年前每月是85元。这和上文提到的几个城市老人每个月过万的养老金相比,简直不能活了。可是,又如何?他们活得也还行,如果他们有什么苦恼,那一定不是因为没钱。
我们这些担心自己老无所养的人,只要看看我父母这样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所以我才说,崩溃的应该是养老金制度,而不会是社会物资匮乏。
利益阶层一定要懂得收敛,不能把子孙后代的路都走绝了,而让后代无路可走。太奢侈的老年生活压迫的是下一代,危害的是国家的未来,老人们没有多少未来了,但子孙后代是需要未来的。愚蠢和贪婪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大敌,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做出贡献,这才是对子孙后代最大的爱。
而*和*府也得要有改革的勇气,不能让我们的未来不是被“寡”困扰,而是被“不均”埋葬。“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血的教训,我们所有人在建设更美好未来的过程中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五千年历史中那一轮轮的王朝更替,一次次血雨腥风的颠覆,从来都不是因为贫穷。
学者们应该多研究如何让农村在未来的养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毕竟在未来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面前,解决的路子并不是很多,仅仅立足于城市去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无解!
而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很多农村已经被建设得很宜居了。当年为了安排数量庞大的城市青年就业,伟人大手一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这才缓解了就业危机。面对养老危机,未来的老人们恐怕不得采取低消耗的方式节约养老金。那么,到绿水青山的农村去,或许就是出路。
在老龄化严重、人口骤减的未来,只要全国人民能携手同进共渡难关,我相信这场老龄化危机一定能平安降落。
四、计划生育*策与人口老龄化的是与非
有人说未来有机器人,养老不愁。这种说法对了一半。机器人只能解决老人的服侍问题,不能解决老人的养老金问题。我上文反复强调,未来养老的困局是养老资金分配问题,而不是老人真的活不下去。简单说,可能到时候各种机器人都有,但你就是没钱使用。
有人把老龄化少子化的原因归结到“计划生育”上,从而企图从根本上否定计划生育*策,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我们不实行计划生育,每年的出生人口恐怕会从年代初就突破三千万,毕竟年的新生儿就达到了万,而从80年代初开始这批最高峰的婴儿潮就开始生育了,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每年多生一千万的话,40年就是4亿人,下一轮会更多。那样的话,国家将很难发展,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到今天我国恐怕就是接近20亿人口的国家了,那会有多恐怖,不用想都知道。
所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策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地方在于,我们取消计划生育*策太迟了。进入新世纪后,很多有识之士就倡导实行“全面二孩*策”,因为0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降到了万。当初制定计划生育*策,也不是说要永远施行下去,而是预计施行一两代人后就放开的。
放开二孩不但在新世纪初被专家们否了,甚至到了年,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人口专家们,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个人和科研咨*团体,还在言之凿凿地发表各种论文,认为如果放开二孩,年新生人口将接近0万,累计将多生出余万人,社会承受不住。
*府主管部门是根据专家的咨*来施*的呀,既然获得中国人口学界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的最高级别专家这么说,那就继续限制二孩生育吧。于是,国家错过了70末80初大部分妇女的二孩生育。也就有了当前的窘境。
年1月和年1月,全网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学术打假”,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最好每年1月都成为“学术打假月”。从计划生育*策可以看出,学术不严谨,学阀垄断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打假已刻不容缓,让社科人员实事求是地搞科研,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而不是只发表在由学阀垄断的沦为争权夺利工具的期刊上,这对国家非常重要。
知识分子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一日三餐发愁,本应该尽力为国家和民族谋划未来,可是目前的知识分子群体太堕落了,太多的知识分子为争权夺利不惜各种学术造假,曝出的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已经让老百姓忍无可忍。不治是真的不行了。
五、建议改革教育和用工方面影响人口出生率的*策
新生儿一直锐减下去肯定不行,这会让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会给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大萧条。因为现代化的经济越来越倚重消费和服务,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智能机器可以替代人力去生产去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类去消费。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对经济和税收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第二产业,在未来,生产制造会越来越不重要,而服务和消费会越来越重要。机器人的短板就在于不能像人一样去消费。机器人不需要美容美发,不需要每天换几套衣服下几次馆子。而社会如果缺少了这些经济活动,就业、税收、商业活力都将锐减。今天繁荣的商场,几十年后很多可能就会沦为*楼。
减缓全面萧条的出路就是增加人口出生率。所以,现在国家应该把提高人口出生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人口问题应该成为“百年大计”之首,所有的*策都应该为解决人口问题的*策让路。国家应该尽快把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一个个找出来,并且一个个排除。
我认为目前有两个方面必须立即纠正:
一是,由高科技和互联网大厂们发起和推动的甚至的用工方式必须立即被遏制。
这些大厂让年轻男女忙得没有时间恋爱、结婚、生育,把年轻人一个当两三个使,以剥夺员工的正常生活为代价换取公司短期的商业利益,这实际上是以消灭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商业繁荣。
国家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昙花一现没有未来的短期繁荣,涸泽而渔从来都是愚蠢透顶的行为。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策,遏制那些大企业不道德的用工方式,否则,它们就像电影院第一排站起来的观众一样,会影响得每个观众都站起来看。如果、的用工方式蔓延到全社会,人口出生率还得大跌。
二是,必须立即提高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降低职高的录取比例。
没有被压榨的家长会生二胎吗?在目前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下,极少有家庭没钱生二胎,经济上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没办法多生。
为什么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多生呢?
因为孩子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太劳神劳力。
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还劳神劳力呢?
因为初中要分流,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上普高去考传统的大学,必须去职高学习技术。而职高教学差、学风差,青春期的孩子远离父母,家长担心孩子抽烟喝酒打架同居,担心辛苦养大的孩子最后养废了,担心学到的技术还没出校门就过时淘汰了。所以大家都在可着劲死磕中考。既然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死磕中考,家长管一个孩子都够呛,哪里还敢生第二胎?
这是我身边想生但又不敢生第二胎的父母最大的顾虑。
“初中分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策是2年制定的。上文说过,那个时候专家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认识都是错的,那么根据错误的人口预测趋势制定的教育方针是不是对的呢?
1年末中国才加入WTO,彼时中国正狂奔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路上,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以2年才会有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人才培养计划。
19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都不同了,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化超出预期的大发展,使得重复性的简单技术越来越被自动化生产线所替代。这种状况下,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
国家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出生率,先减轻家长的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有勇气把孩子生出来。先生出来,至于长大后能干什么,再说嘛,难道成人就不能学技术?
希望更多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