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秋果教授说,(在学术论文写作上),师生之间存在着信息差。
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参加一个学生开题答辩。学生的题目是《诉讼时效的法律问题研究》。一众答辩老师问学生:“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啊?”实质上,老师想问的是“论文准备解决一个什么学术问题。”可是,学生以为老师在考察他对诉讼时效的认识,于是从诉讼时效的定义、效力等几个法律主题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学生这么理解是情有可原的。在很多生活场景中,问题就是被理解成主题啊!比如,“同志们,下面我来讲几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学生在中小学到大学学习期间,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来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就把“问题”理解成:老师拟定的、答案存在于老师脑中,现在拿出来,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他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是他自己拟定。老师确实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所以才要问,“你研究什么问题啊?”
还有一个学生的常见误解,那就是“创新。”我曾看到一个本科生,写了一篇关于大数据的毕业论文,长达1.8万字。一个本科毕业论文能写这么多字,我非常佩服这名学生。但是,大家想一想,他的1.8万字里是什么内容?这1.8万字是,他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他举的大数据应用的案例。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不知道写论文的目的。写论文的目的是创造新知识。新知识,不是作者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而是学术界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个学生所认为的新知识,实际上是早已被他人发现的旧知识。从学术创新角度看,他那1.8万字,大多是废话。
二是,他不知道学术论文的内容是论证,而不是举例。大家都知道,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但是很多人从中学学到的套路是:先列出你的观点,然后举几个例子,最好是正反面,最后总结一下。请记住,学术论文不是这样写的,学术论文里有案例,但必须是,分析案例、得到命题,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把命题组成一个体系,支持论文的总论点。
但这一点也情有可原。因为,零基础新手从未接触过论文,他们接触的多数是教科书。而教科书多是,用案例来说明专业知识,常常并不开展论证。于是,学生习惯于举例,而不知道如何论证。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确存在信息差,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比如,老师说,“你的问题在哪儿?”,学生会以为老师在指责自己呢?老师批评论文没有创新点,学生不知道去哪儿寻找创新点。老师说:“你的研究现状部分写的不好,需要梳理文献”,可是怎么梳理文献呢?老师说:“你讨论部分太单薄了”,可是怎么充实讨论部分呢?……
甚至,我敢担保,很多新手肯定不知道,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有一些老师自己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他不擅于指导学生。他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又如何理解在泥泞中挣扎的小马呢?另外一些老师时间宝贵,这些论文写作技巧,非常细碎,讲清楚需要不少时间,所以没空讲这些。
正因为这样,很多新手缺少指导,才被论文折磨。要摆脱这个折磨,需要了解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甚至,你只有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你才能和你的导师愉快地聊天,否则鸡同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