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作文,心里都没底。”
“如果作文高分,我语文成绩更好!”
“作文啊,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有效突破,是教师、家长及学生,尤其是处于中考、高考前的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
随着新考纲的出炉,语文的比例加重,作文的重要性就更突显出来。
很多人想到的办法就是去买作文书大量阅读,这方法犹如海底捞针、盲目捕鱼。
市面上的作文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是某些作文活动集结成书或者出版商选编合成,没能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如果买到质量低下的,简直是费力不讨好,不仅效果不大,还有可能误入歧途。
相比之下,更推荐那些来自一线老师或深度钻研作文领域的专家学者所著的作文书。比如,田雷老师的这本《手把手教你写出高分作文》。
名师新作
田雷,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把关教师,深耕语文教育20年,对指导作文有丰富的经验。他深入研究高考作文15年,所授作文方法,简单易学,提分高效,学生屡屡考出作文高分。
应广大家长强烈要求,他出版了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工具性的《手把手教你写出高分作文》一书。
这是一本你一定要看的作文书。
衡水某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洪毅强烈推荐——
此书从审题立意到文章收尾,步步形,招招拆解。每至一步,必举学生常犯之错;举例之多,我敢说,无论你是哪一层次之学生,必有一款击中你。
读者也是好评如潮——
“这本书使我不那么焦虑!”
“此书与市面上同类作品最大的差距是:此书讲写作的规律,且可落地……”
“以前总不知道语文该怎么抓,看了这本书踏实不少,只需要带着孩子稳步操作就行,感谢田老师,救了命了……”
高分作文有“两步”“三思”
田老师强调,写作文要注重“两步”,即“入格”和“合意”。简单地说,就是要审好题,合题意。尤其以议论文为例,论点、论据、论证,三位一体,这样才能不跑题、不离题。
另外,还有归纳起来的“三思”,即思辨,思维和思想。
以高考作文为例。
1“思辨”强
高考作文,往往可发挥的空间大,似乎万物万事可写,可事实却往往容易太空泛,得不了高分。这就需要定下心来,思考辨析。
例如《创新与传承》一题。
可创新与创新的东西多了去了,写什么呢?基于哪个层次与角度,决定了立意的高低。平时多了解时事,社会热点,国际动态,会有更高的角度,更新的视野来确立主题。
三位同学选了三个主题和方向:
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
很明显,第三位同学从贯彻落实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的社会角度来写,立意和角度更高一筹。
高考的方向,也更趋向于从人生哲理转向社会热点,考生们要锻炼自己,具备解读社会的知识储备,学会冷静辨析社会现象。
2“思维”密
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注重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尤其是议论文,逻辑有漏洞,论证就会显得牵强。
同时,论据要纵横捭阖,有深刻独特的见解。简言之,就是要有深度和广度,不落俗套,能恰到好处论证观点。
有一点要注意:观点可以鲜明,但话不能说得太绝对。
曾经有一个学生结尾这样写着:
奋力拼搏,才能爬上顶峰,获得辉煌的成功。山脚下的人生,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结尾堪称精彩。人生的成功千千万,并不是每一个都要爬上顶峰。
生活中除了黑和白,还有灰色的地带,青少年说话太绝对,没有余地,往往会弄巧成拙。
3“思想”深
看到《行走在平凡的世界里》一文,阅卷老师们眼前一亮。
隐含了名著《平凡的世界》,特别吸人眼球;加上“行走在”三个字,成了一句动宾短语,指明作者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却又想活得不平凡,富有新意,饱含深意。
全文看似轻描淡写,却心思灵巧,用少安、少平、晓霞几个典型人物作为小标题,讲述几个人经典的人生,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再看看结尾——
合书闭眼,掩卷细思。这书的一幕幕经典叫我难以忘却。不管是少安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还是少平的勇于闯荡、矢志改变,或是晓霞的精神觉悟、一心为他,我看到一种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不管生活给了你什么,你都要接受,并设法去改变,最终让生活的舵向你所希望的方向靠拢。我想,这便是主人公的价值、经典的意义:它深入我心、滋养我*。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明志向高远,含义深刻。
高分作文小技巧
众所周知,作文阅卷含有印象分。不管是平时检测还是中考高考,得分有一定的区间。
仍以高考为例,语文满分,作文满分60。一分之差,往往谬之千里,如何接近60或者拿下60呢?
每一位阅卷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要看很多的文章,有些地方启动了机器阅卷,如何一眼就让自己的作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把阅卷老师或机器人从“阅卷疲劳”的麻木中吸引出来,是所有考生都要思考琢磨的问题。
首先,字迹要工整。平心而论,两篇文章一样的优秀,一篇日记潦草,一篇字迹清晰,第二篇的得分会高一些。
其次,开头很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这是你的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要精雕细刻,力求出彩。
开头的方式有很多,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更合适的。比如,引经据典或用大家熟悉的诗词、俗语、歌剧开头,观点鲜明,简洁醒目。
第三,举例要新。技巧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