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科大学习期间
共发表21篇核心期刊论文
其中包含11篇SCI论文
从物理学转到材料科学的他
潜心学习
在新的领域探出
材料之美
陈洋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级博士研究生
共发表21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8篇SCI,高被引SCI论文1篇,2篇EI,3篇中文核心文章,授权第二发明人发明专利1项。
初始材料,幸有前辈引路
陈洋本科期间的专业是物理学,发展方向是师范类,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能会对实践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考研时选择了材料科学工程,从理科转向工科。
但是进入了新的领域,陈洋有着许多不懂得地方。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与现在的有许多不同,因此做实验也困难重重。
陈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但是导师的引路让陈洋看见了前行的方向。在研一期间,导师让陈洋广泛阅读文献,让学长带着陈洋接触实验。从零开始学习的过程,陈洋保持着专注的自学态度,同时也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和研究方法。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时,导师要求陈洋每周对项目的进展做一次汇报,以此督促他专心于项目的研究。
陈洋总是保持着做完实验必记录、出数据必整理分析,而不是做完的实验只是存放在电脑里的数据,把数据变成文章。同时再综合着阅读文献的知识,陈洋的知识体系不断构建与完善。
对于刚刚跨入材料领域的陈洋,导师,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也犹如雪中送碳。回忆起当时一切从零开始的迷茫与焦虑,陈洋感慨道:“在我们科研圈有句俗话‘跟着师兄有肉吃’,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导师,师兄师姐耐心的答复、帮衬都让我非常感动。”
不断摸索,探究材料世界
在导师和师兄师姐带着逐渐进入材料世界,陈洋慢慢开始做实验。在武科大,研究测试中心允许学生自主操作仪器,在这个过程中,陈洋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为他的进一步科研打上了基础。
鳞片状BN
高分辨CT图像
陈洋实验中捕获的图像
在课题组里面,师兄师姐每天都在专注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氛围一直促进着陈洋,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科研中,陈洋逐渐被被材料不同微观形貌的吸引,齿梳状、海胆状、柱状,无一不吸引着他去探索。每次修改一定的实验条件,就能观察到不同的材料。
具有核壳结构的Si
SiC片Si3N4晶须生长示意图“刚开始做实验时确实会感到枯燥,”陈洋道,“但理解了科研的美,就不会觉得枯燥。”在这个过程中,每次观察得到了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物质就会觉得十分高兴,成就感满满,也会积极地将详细的条件记录,在未来成为自己的实验成果。
披荆斩棘,扬起科研浪花
在这样的不断学习中,研一期间,陈洋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在这之后陈洋表示:“自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之后,我就认识到,不懂不重要,就怕自己不动手、怕吃苦,自学是一种态度。”
课题组的氛围轻松愉悦,但陈洋的学习并不轻松。一方面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自己动手实验,但陈洋并没有气馁。“那时候师弟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态度端正,自学能力非常强。”同课题组的师兄评价道。
在一直坚持这这种奋斗的过程中,自年跨专业考入武汉科技大学,从一名物理学理科生转变成搞科研、做实验的“无材人”,从“门外汉”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陈洋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着生活,并在默默地奋斗中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从初入科研的焦急到对做科研的享受,5年来,导师、师兄师姐们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他热爱这个专业,深爱着这个大家庭。“得益于学校、课题组给我创造的良好条件,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同学的默默支持,更是因为我踏踏实实的付出和永不言败的执着。”
“回首往昔,犹记得年2月份发表的人生第一篇SCI,导师邓承继教授、副导师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我的肯定,让我下定决心硕博连读。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我可以由衷地说,我不负自己,不负家人,不负老师,不负那些关爱我的人。”陈洋表示,今后会继续秉持初心,继续钻研学习,争取在未来更上一层楼。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图文编辑:崔翔素材来源:武科大新闻网责任编辑:覃宇出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