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长篇小说连载心痕101我的创作马拉松
TUhjnbcbe - 2022/12/5 20:46:00

撰文/江浔·陕西西安

编辑/渝夫·河北石家庄

认真读完江浔这篇充满激情和感恩的后记,感触良多,不吐不快。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认识江浔有些时日了。初次见面,无论从长相还是谈吐,我都没发现这个“理科男”其实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

正像有位三十不到的西安小伙,十年前开始在全**工网“*旅文学”频道读我码的文字,之后在互联网追着读,说是我的“铁粉”,后来跟着我干了两年工作,现役转改文职回西安前为其饯行,他才知道我就是“渝夫”,当时那个震惊或惊讶劲,真是让我既好笑又感动。

这个西安小伙叫秦博,碰巧江浔也已定居西安。年初,当读罢和编辑过江浔《父亲的婚事》、《*人的爱情》两篇散文后,立即被其独到而灵动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尤其得知他早在十五六年前就写过一部长篇,并且《沧浪之水》的作者闫真老师还为其作过序,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开始做鼓动工作,“引诱”江浔在“渝夫文苑”连载。刚开始,他很犹豫,说是当初写得很潦草,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语言,自己都不满意。我鼓励他重写,并承诺帮助适当修修补补。于是,才有了年1月7日开始的《心痕》连载。

编辑最初几节时,我确实费了一些功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遇到一些结构上的瑕疵或人物设计上的遗憾,我会用语音或文字的方式给江浔留言,供他在随后的创作中参考。

事实证明,江浔这个“理科男”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极强的文字把控能力,语言鲜活,语感极好,叙事中不忘抒情,宣泄中不乏思考,并且带入感极强,不经意间就让读者融入其中、难以自拔。最初几个章节下来,我发现已没必要或资格再跟江浔“说三道四”,唯一能做的就是查漏补缺,找一找错别字,捉一捉“小虫子”,写一写导读性质的“渝言不止”,尽到一个编辑的基本责任即可。

说真的,近些年,已经很少沉下心来读一本小说了。既有工作繁杂的缘故,更多是对当下华语文坛的失望。尤其是在泥沙俱下、无孔不入的网络小说的冲击下,在毫无底线、毫无节制、毫无营养的所谓玄幻、穿越网络小说的刺激下,还有“不方不圆”的日记、“不深不浅”的诗歌及毫无节操的吹捧,都让人产生“文学将死”、“文学已死”的愤懑或错觉。

当然,这只是我的愤懑或错觉而已。事实上,在华语世界里,从来不缺乏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从来不缺乏像江浔这样执著于文学创作的热血作者。《心痕》的二度创作和成功推出,文友的热烈反响和充分认可,都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读者真正需要的好作品,一定来自火热而多彩的现实生活;最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多半需要采用低至尘埃的讲述方式。这两点,江浔和他的《心痕》都做到了。

编辑和连载《心痕》的这天里(中途断更1天),每天3点起床后,坐在电脑跟前,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江浔有没有发来最新一节。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就像个催债甚至催命的可恶的“*世仁”,不停地明示暗示,不断地催促催更,有时明明知道江浔工作很忙、写作很细,但还是硬着心肠督促推动。也真担心江浔扛不住或坚持不下去,何况期间他面临极为重要和复杂的个人事项要应对。还好,我足够心狠,江浔也足够坚持,于是才有了《心痕》的如期完结。

一段时间以来,江浔一直在跟我麿叨两件事,恳请我对《心痕》来一次通篇修改候补,之后我们两个共同署名公开出版这部小说。第一件自然没问题,自认为有这个义务;第二件一直没松口,也不会答应。这是江浔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属于他的孩子,我和“渝夫文苑”只是做了一些愿做能做该做的工作,怎么可能窃取作者成果?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

当然,江浔关于“希望大家都能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篇小说连载心痕101我的创作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