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拉松。
今日,一位89岁的中南财经*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火了,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前十,连央视都出来评论。
事情起源于这位89岁高龄的资深学者,自年起,就把中国论文领域的平台巨头——知网,给告了。
知网擅自收录他余篇论文,更让老先生气愤不已的是,他不仅没拿到一分钱稿费,甚至连下载自己的论文居然还要付费。
近日捷报传来,老先生与知网的官司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先生诸多著作,都是在经济学、历史学方面影响力巨大的关键作品,被无数学者不断引用,至今仍是全国高校推荐书单中的常客。
赵老本以为胜诉之后,双方可以理性地坐下来协商,签订合同,在合法范围内继续共享自己的知识结晶,毕竟知网几乎是中文文献查询的唯一入口。
可吃相难看的知网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彻底不要脸了,迅速下架了先生的全部作品:
跟我要钱?下架,都TM别看了。
而它本可以双赢,继续共享知识资源,拿出一部分的版权收入给作者本应该拿到的那份。
知网,这个源自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项目,当年打出的口号是“全国共享创新知识资源”。
如今,知网涉及的司法案件高达起,与侵权相关的纠纷位列前三,占据了绝大多数。
屠龙勇士变成恶龙,打着传播知识火种的旗帜,大行“不问自取即为盗”的勾当,何其讽刺。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赵德馨“加上“知网”可检索到篇文书。
这意味着,赵老师状告知网多达次。
因为判赔标准过低,他只好进行批量维权:
这也意味着,知网所做的是多次侵权。
并且当赵老师针对某一篇文章维权胜诉后,知网仍有剩下的篇可以继续盈利,榨取所有剩余价值。
在维权的过程中,赵先生表示知网态度很强势。
吃着你碗里的,想着你锅里的,吃完了还把你的锅砸了。
欺人太甚。
在维权过程中,赵先生一个一个地联系着当初的论文合作者,想得到他们授权去做这个事,但也有一部分人害怕得罪知网,持不干预的态度。
对此赵先生说:
“很多年轻的学者虽然受到了“欺负”,但他们不敢主动去维权,因为他们还要靠中国知网来评职称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很多考核要依赖知网。我已经退休了这么多年,不在乎这些。”
赵德馨教授年事已高,维权之路对他来说举步维艰。
但这一次,我们赢了。
随后赵老师的学生,中南财经*法大学的退休教授苏少之也用同样的方式起诉了知网,并且胜诉:
同时,中南财经*法大学的周秀鸾教授也拿起了法律武器:
年,知网曾擅自电子化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并进行付费传播。
骨灰馒头,知网吃得很香。
结果被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状告,赔偿、下架之后,知网还不要脸地喊了一次冤:
最终被北京高级人民法院驳回。
大快人心。
要知道,垄断性产品本就是公共产品,与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盐、铁无异。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知网作为学术资源的垄断性平台更应该展现出自己公益性的一面。
这一次是70万,在正式实施最新的《著作权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原则之后,或许就是70亿。
滚君在此奉劝一句,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天下人苦知网久已。
知网的收费方案,不经让我叹服它的技巧。
不仅下载自己的论文需要付费,还布满了很多骚操作。
下载论文按页数收费,每页收费0.5~1元。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海鲜论只卖,不论斤,龙虾吃得爽,结账一看。
“惊喜”的是,付过费的论文,一年之后想下载得重新付费!
再让我们看看知网付给作者的报酬:
博士论文元现金,加上元阅读卡。
硕士论文60元现金,加上元阅读卡。
寒窗苦读三十年,被知网叫花子般地打发了。
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买断了无数篇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论文版权。
仔细看,为了获得那60元现金,作为硕士或者博士的你,首先得登录知网确认已经出版,然后将本人的学位证、身份证复印件发至杂志社指定的传真或邮箱,同时下载《稿酬领取信息表》填写支付宝账号、银行卡号和邮寄地址等信息,并发送到指定的邮箱,然后便是等待知网发放稿酬及发表证书。
连60块钱都不给你。
这一切的一切令赵先生不解地发问:
“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
这是一个问题。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