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李文芳通讯员王家铃盛羽
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成立
20余项指标、十几秒的读取运行时间,“沃森”就为患者给出首选治疗方案,同时,还列出3个备选方案,且每个治疗方案都提供了该治疗方案的出处、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11月13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医院“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揭牌仪式现场,“沃森”智能系统的“略施小计”,让在场所有人为之惊叹。
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的成立,医院正式开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建设,医院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从研究正式步入临床应用阶段。
医院希望通过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获得世界顶级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还成立了全国首个沃森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是国内外医生交流、学习的开放式平台,医院提供高水平教学、培养医生对沃森系统的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最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和MTD教学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十几秒开具处方,“沃森”要取代人类医生了么?
沃森肿瘤解决方案自开始,接受全球顶级癌症治疗中心MSKCC训练,它的“大脑”内装有种医学专业期刊、种以上的医学书籍、万页的论文研究数据,并结合了NCCN治疗指南,可为医生提供循证的、个性化的、有优先顺序的治疗方案建议。
目前,“沃森”给出的治疗方案和MSKCC专家的方案有90%以上的符合度。医生只要在沃森肿瘤系统中输入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癌症分期、局部复发、化疗方案、病理分期、癌症转移等多项具体情况,沃森会快速给出肿瘤治疗方案,包括推荐方案、考虑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此外,沃森还会在提出的每一种建议后面,注明出处和依据,并按照可信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供治疗医生参考。当医生选定了某一种治疗方案之后,它还会给出采用此方案的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信息,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
有人或许会问了,“沃森”既然如何“能干”,那这是不是可以取代医生了?进行现场演示的医生表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位患者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情绪差异等原因,“沃森”并不能取代现实中医生在临床期间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制定出规范、高效的治疗方案。
沃森能“医”9类癌症年底将扩展至10到12个
目前,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已陆续在我国9省24市的34医院落地,对已经诊断明确的近千名肿瘤患者快速制定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定制化治疗方案。Watson肿瘤解决方案提供的治疗方案覆盖了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预计年底会扩展到10-12个癌种。
我国每年有万新发癌症患者,每年有万人死于癌症,中国的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只有37%,远低于美国及日本。中国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不高的原因,一是体检不是特别完善,发现得比较晚;另一方面,肿瘤治疗水平还不够,区域性医疗差异较大,许多患者受资金、资源等条件所限,错过了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
沃森会诊中心的落地,恰恰可以解决这些“痛点”。“沃森”所提供的综合性、规范化且精准的治疗方案,将有效减少患者因治疗所走的冤枉路和花费的冤枉钱。
一方面,在“沃森”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在癌症的各个阶段找到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另一方面,“沃森”出具的准确治疗档案可大幅度节省时间成本,缓解患者看病压力;同时,能让患者真正参与到治疗方案的沟通、制定中,这无疑是人工智能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开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建设
医院是国内最早探索并实践“互联网+医疗”的医院。年,医院率先启动了“医院”建设,针对医改“推行分级诊疗、强化基层医生培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点,构建了系列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今天,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及沃森教学示范中心的成立,是医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建设的又一新举措。全国首个沃森教学示范中心的成立,医院提供高水平教学、培养医生对“沃森”的实践能力,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基层临床医生以“沃森”为工具,接受到最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最佳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