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项,科技合作奖3人,合计项(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院院长宋尔卫获突出贡献奖。
“分析获奖项目可以看出,我省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获奖项目(人)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达个,占70%,可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健。”广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更多成果实现“从0到1”突破
线粒体信号是如何调控细胞命运的?为什么许多肿瘤在癌变早期就发生转移?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刘兴国、中山大学黎孟枫分别牵头完成的“线粒体信号调控细胞命运研究”“高发恶性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失衡机制及新诊治靶点的研究”均入选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年来,像这类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在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有23项,占比达到12.8%,“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我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以黎孟枫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为例,项目首次提出“肿瘤细胞炎化”的概念并阐述关键表型和调控机制。专家认为,项目原始性创新突出,推动了实验肿瘤学和实验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高发恶性肿瘤的早期和晚期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除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外,广东近年来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不断发力,奋力甩掉“卡脖子的手”,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获奖项目来看,有一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也使广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高端阻容元件领域,以前一些国际最新技术,不但在其刚推出市场时对我们严密封锁,即使在进入微利阶段后仍然开出‘天价转让费’,这警示我们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付振晓说。他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攻克了超微型片式阻容元件关键技术,获得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助力广东生产全国80%口罩机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动新冠肺炎病*疫苗接种,国产高质量疫苗的成功研发,是科技抗疫的生动注脚。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抗击疫情科研攻关中,广东充分发挥已有技术平台和专家队伍优势,多家单位开展应急科技攻关,涌现了一批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
此次获奖项目中,有4项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涉及科学防控策略、临床诊治方法、防护用品生产、检测采样技术等多领域。
以广州医院钟南山院士等人完成的“新发冠状病*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为例,该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围绕防控策略、致病机制、诊断技术、精准治疗、快速检测、预警预测等方面,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应对重大疫情的科学防控与诊治,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及突破。
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被及时转化至临床实践与疫情防控,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佐证,为我国乃至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有效遏制了国内疫情,推动了复学、复工、复产顺利、有序开展,在抗击疫情中作出重大贡献。
此外,由广东工业大学王成勇教授等人完成的“高质高效医疗防护制品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突破了医疗防护制品制造装备核心技术瓶颈,助力广东生产全国80%口罩机,在全球50个国家应用,推动了医疗防护制品装备行业进步。该项目此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没有代表性论文专著,这也体现着广东科技奖评审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坚持“唯学术、唯贡献”的评价标准。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
“作为电力工控领域的首款专用芯片,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补齐短板,做强广东产业链,带动形成芯片设计和制造产业集群。”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经过8年努力,李鹏及其团队完整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款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系列芯片。如今,项目成果已在多个行业中规模化应用并出口至10余个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5亿元。
“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电网核心装备迈向完全自主可控,推动了继电保护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专家评价道。
上述项目是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的典型代表。翻阅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可以看到许多企业的名字。据统计,在项获奖项目(人)中,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个,占获奖项目总数的70%,足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健,在广东科技创新中唱起主角、挑起大梁。
目前,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均超千家,居全国第一,这些都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等举措,广东持续优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钟南山院士牵头研究项目获二〇二〇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研成果能转化推广才是真创新
“什么叫创新?光是一些发明、发现那不算创新,必须要有实践转化,一方面是基础向临床转化,另一方面是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化。”谈及科技创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州医院钟南山院士有很深的思考,“有了‘两个转化’还不够,还要有‘双推广’:先进经验要向基层推广和研究成果要向产品推广,这样的科研才有收获。”
5月20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钟南山一句“肯定人传人”掷地有声,疫情防控的策略也不断优化。
疫情下,作为我国呼吸疾病领域领*人物,钟南山带领团队围绕防控策略、致病机制、诊断技术、精准治疗、快速检测、预警预测等方面,积极探索应对重大疫情的科学防控与诊治策略,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及突破,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佐证,在抗击疫情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冠病*“人传人”判断从何得来?钟南山说,当时在前往湖北之前,他就带领团队通过对广东疑似病例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家庭聚集性传播的证据。在湖北的实地走访,更加坚定了他对新冠病*“人传人”的判断。
确定了感染的途径,还要判断感染的人数。钟南山带领团队用上了“巧劲”,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判断,成功预测了武汉的感染人数和峰值。对于患者,团队利用大数据对患者入院时的10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帮助预测患者发展至危重病情的风险,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在与新冠病*的“对决”中,基础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钟南山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了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相比传统受体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这个模型构建周期短,不需要特殊繁殖,适宜短期内大规模推广。模型的建立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国新型冠状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缺乏的问题,还有利于我国抗病*药物和保护性中和抗体、疫苗的应急体内验证。
此外,在临床诊治上,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新冠病*样本采集和检测技术,搭建了精准、广覆盖的快速诊断平台;牵头参与制定我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与行业相关指引,提出系列创新性治疗手段,有效指导了临床诊疗工作;在院感防控上,研究团队还打造了全链条隔离防控产品,有医院交叉感染率。
科学家要团结务实、实事求是
21世纪以来,冠状病*已造成3次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钟南山多次呼吁要更加重视冠状病*的研究,做好防控和应对。
“与‘非典’时期相比,我们的疫情监测体系有了很大的提升。”钟南山说,重大传染性疫情的早发现,对于疫情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方面,钟南山认为,要转变“只重视发表文章”的观念。“原创性的发现或者发明极为重要,但这不等于创新,发现或者发明能够转化并且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时,才算是创新。”
钟南山说,他在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时,非常注重把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起来。“首先在临床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研究,找出它的规律和机制,最后再运用到临床。”他说。
谈及此次获奖项目,钟南山认为科研组织方式与此前有了很大不同:“我们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几个研究单位的合作,还有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检测单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在全省的协调下,大家对准病*这个共同的敌人一起努力,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如此高效的合作。”
做一个科学家,需要怎样的精神?“态度上,要实事求是;方法上,要团结协作。”钟南山认为,首先要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对未知的东西敢于去深入探索;其次要务实,实实在在地做好研究,不能跟风摇摆。
二〇二〇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宋尔卫:
做科研永远不要忘记临床导向
乳腺癌占全球女性新发癌症总数的24.5%,位居女性癌症之首,常被称作“粉红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年,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癌症。
“科学研究要坚持临床导向,推动研究成果造福临床患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院院长宋尔卫是乳腺癌治疗研究领域的临床科学家。多年来,他立足临床,从乳腺癌临床诊疗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自主创新了肿瘤的基础研究理论,为推动乳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5月20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宋尔卫获得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提出肿瘤生态学说
提起乳腺癌,很多人会想到“切乳”治疗。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肿瘤切除,把肿瘤和周边组织“连根拔起”是不少专家的选择。但对于需要切乳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对患者精神心理的负面影响常常让临床医生担忧。有没有方法可以既切除肿瘤又保住乳房?
宋尔卫和苏逢锡教授从临床问题出发,创新手术方式,在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他们提出的“改良腔周边缘活检法”与“改良整形保乳术”,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保乳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二次手术率,并使乳腺癌保乳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91%。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还给宋尔卫带来新思考:比起切乳手术患者,保乳手术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不降反升,这是为什么呢?
宋尔卫把眼光投向了孕育乳腺肿瘤的“土壤”——乳腺肿瘤微环境。他带领团队发现,该“土壤”亦可为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等抗肿瘤成分提供活化和生存的场所。在保乳手术后,被保留下来的乳腺肿瘤微环境在后续治疗的影响下,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得到提升,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复发。
在一系列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宋尔卫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强调恶性肿瘤与局部微环境及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肿瘤生态学说的提出不但推动了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寻找乳腺癌的新治疗靶点提供了方向指引,还对胃癌、肝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宋尔卫团队去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的研究,将焦点对准肿瘤转移前的微环境,发现了导致乳腺癌肝转移的“幕后黑手”——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中的DNA,并突破性地发现并鉴别出肿瘤细胞表面NETs-DNA的受体蛋白。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肿瘤的诊断、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做科研切勿在热点间“反复横跳”
近年来,宋尔卫带领中医院取得了临床和科研成果“双丰收”。临床和科研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做科研,永远不要忘记临床导向。”宋尔卫说,作为临床科学家,每个科学问题都应来自临床实践;经过研究获得理论性成果后,要用它来指导临床实践,形成良性循环,让科研成果造福更多患者。
“创新性和系统性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两种品质。”宋尔卫说,研究者要有科学家精神,不计较名利,要能够坚守。创新性就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如果盲从教条,就不会有突破。
而坚持系统性则要坐得住“冷板凳”。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热点问题。“追求热点或许可以很快出成果,但由于系统积累的缺失,研究成果很难真正落地。”宋尔卫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为了发表文章而在各种热点间“反复横跳”。正是因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宋尔卫团队才在乳腺癌领域不断深挖,在临床和科研上都取得新突破。
目前,宋尔卫团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