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CEA)作为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肺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疗效评价、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血清癌胚抗原(CEA)已广泛用于筛查直肠癌切除后潜在的复发性疾病。然而,CEA等分子标志物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存在着异质性,通过这些标志物监测疗效和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在不同患者中也存在异质性。近日,中山大学禹汇川团队在Journalofthe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IF=12)在线发表题为“CurrentSurveillanceAfterTreatmentisNotSufficientforPatientsWithRectalCancerWithNegativeBaselineCEA”的研究论文,这项纵向队列研究包括来自18,名患者的名非转移性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参加了一项前瞻性登记的结直肠疾病机构数据库项目。治疗前确定基线CEA水平,治疗后监测应用基于CEA的随访测试和检查。该研究提出了基于基线CEA的直肠癌治疗后分层监测方案。总之,在基线CEA为阴性的直肠癌患者中,血清CEA在治疗后复发监测中的敏感性不足,额外的监测可能会改善肿瘤学结果。在后续试验中应用基于CEA的监测之前,应考虑基线CEA。
图1.JNCCN在线发表
癌胚抗原(CEA)作为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肺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疗效评价、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根据直肠癌NCCN指南推荐[1],检测CEA被视为监测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是否复发最重要的初始手段之一,随访过程中发现CEA升高往往能早期预警术后肿瘤复发,并进一步通过肠镜或影像学等检查进行确诊。然而,CEA等分子标志物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存在着异质性,通过这些标志物监测疗效和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在不同患者中也存在异质性。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图2)。
图2.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跟踪检测了例非转移性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前后的CEA纵向变化,包括治疗前的基线CEA检测以及基于指南推荐的治疗后周期性CEA随访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出现肿瘤复发的患者中,62.6%(62/99)的患者复发时CEA水平与其基线状态相似。这一比例在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转移)患者中分别为53.5%(23/43)和64.9%(50/77)。对于基线CEA正常组的直肠癌患者,术后通过CEA监测肿瘤整体复发(41.3%vs69.4%;P=.)、局部复发(50%vs61.5%;P=.)以及远处复发(39.6%vs72.4%,P=.)的敏感度均显著低于基线CEA升高组的患者。但是,CEA在两组复发监测过程中有着相当且较高的特异度。同时,CEA联合CA19-9较单独CEA相比能显著提高其在基线CEA正常组患者肿瘤复发监测中的敏感度(49.2%vs41.3%;P=.)。
图3.CEA在各组肿瘤复发监测中的敏感度
因此,目前以CEA为基础的术后随访方案在基线CEA正常的直肠癌患者中存在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直肠癌患者的基线CEA正常(/,72.3%)。基于此,研究人员对NCCN指南中直肠癌的术后随访监测方案进行了改良,提出了“CEA分层监测方案”,针对不同CEA基线值的患者推荐与之对应的随访监测方案。对于基线CEA升高的患者,研究人员支持现有的以CEA为基础的NCCN随访方案。然而,对于基线CEA正常的患者,需要采用包括联合CA19-9和其它分子标志物检测、更高频率的门诊体查以及肠镜或影像学检查等在内的多模式随访方案。
图4.研究人员提出的直肠癌治疗后CEA分层监测方案
此外,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并定义了一种“CEA转化肿瘤”。在这个纵向队列中,大约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CEA转化肿瘤,其主要特征包括治疗前基线CEA阴性和治疗后复发时CEA阳性。出现CEA转化的复发性直肠癌患者表现出更加恶性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具有更差复发后远期生存结局(PRS)(HR为1.88;95%CI,1.07-3.30;P=.)。
图5.CEA转化肿瘤患者具有更差的复发后远期生存结局
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为今后国内外权威结直肠癌指南中直肠癌随访方案的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BensonABIII,VenookAP,Al-HawaryMM,etal.NCC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Oncology:RectalCancer.Version1..Toviewthemostrecentversion,visitNCCN.org.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