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区域经济ID:quyujingji」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与东财学报
[引用格式]杨仲山,谢黎:中国人力资本错配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人力资本错配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杨仲山1,2,谢黎2
(1.东北财经大学国民核算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2.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
作者简介:
杨仲山(-),男,陕西汉中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E-mail:yangzs
dufe.edu.cn谢黎(通讯作者)(-),男,重庆垫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E-mail:dufexieli
.edu.cn摘要: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人力资本错配指数进行测度,从省级层面、区域层面考察了人力资本错配的类型和演进特征,通过泰尔指数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和八大经济区人力资本错配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行揭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错配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人力资本错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整体上由配置过度演变为配置不足;人力资本错配的演进态势在不同省份和经济区具有显著差异;三大地区人力资本错配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内差异,而区域间差异对八大经济区人力资本错配的区域差异贡献率趋于上升;整体上人力资本错配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地方*府财*支出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人力资本错配,而居民消费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本错配。
关键词:人力资本错配;区域差异;C-D生产函数;空间计量模型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生产核算的理论、方法和中国实践研究”(20ZD);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年轮全球ICP方法和数据问题研究”(20ATJ)
自Schultz[1]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以来,人力资本在学术研究和*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成为新增长理论解释全球、地区及行业经济增长效率或质量差异的重要视角。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增长绩效,而人力资本的累积所释放的“人口红利”是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2]。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显示:年中国实际人力资本存量达到.57万亿元,比年增长了3.03倍,年均增长8.55%。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刻画经济增长效率或发展质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却未维持较高的增长态势,且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低于发达经济体[3],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中国人力资本存在较为严重的错配而致使其配置效率低下[4]。作为要素错配的一种,人力资本错配是相对最优配置而言的,表现为对人力资本最优或有效配置的偏离程度[5-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已于年达到峰值,由此进入了较长时期的下降区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呈现出典型的“老龄化”特征,中国经济也随之进入增速下滑的发展阶段。在人口“数量红利”趋于衰减的背景下,中国固然应该加大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质量红利”地增长潜力,但现存的人力资本错配或低效率配置得不到有效矫正,中国经济后续维持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也难以达成[7]-[8]。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历史窗口,更加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这必然要求最大限度解决人力资本错配问题,以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这就引申出一系列需回应的现实问题:中国人力资本错配的状况如何?在时间演进和空间差异层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特征?其背后的逻辑动因又是什么?诸如此类问题的回应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策蕴含。
一、文献综述
对人力资本存量的科学估算是测度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前提条件。目前,学术界估算人力资本存量主要采用教育年限法、成本法和终生收入法(J-F收入法)。教育年限法是依据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乘以劳动人口数量来估算人力资本存量[9];成本法,也称教育经费投资法,是根据人力资本投资来测算人力资本存量,如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花费在教育、培训和医疗等方面的投资;终生收入法由Fraumeni和Jorgenson提出,是用人力资本产生收入的现值来估算人力资本,即劳动者预期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实质是从当期来估计教育投资对受教育者一生收入的影响,并将此收入汇总得出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10]。终身收入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出教育和健康等长期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从人力资本错配的视角来讨论人力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早期的研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