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5课心中有山,人生步步是攀登
TUhjnbcbe - 2023/4/3 18:53:00

本收费专栏是配套《中学生如何写出优秀议论文·原理》的议论文高分实战专栏(初中版)。凡购买本专栏者即可免费获得《中学生如何写出优秀议论文·原理》(完整修订版字)。

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议论文实战教程,

中考高分议论文实战30课,每一道真题从三层阶梯进行引领:

1.题解逻辑:精准审题成功一半

2.哲理思辨:深度立意高分保障

3.构思成篇:精炼表达挑战满分

每一课都能提升你的审美,为你激发出让人惊艳的创造。

还有30篇满分范文,让你有据可依,进步看得见!

↓↓

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登山,不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是因为我在这里。

一一(奥地利)托马斯布本多尔夫

链接:

托马斯布本多尔夫,世界顶级单人徒手攀岩家。他12岁时开始登山,此后的30多年来,他有90余次首次徒手攀登世界险峰的记录,在该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记录。事实上,他还是一位用6部著作思索着哲学和自然科学命题的作家。登顶后他停留山顶的时间往往很短,兴奋狂喜的留念照也很少。他说:“上山的时候,我只想着该怎样迈出下一步,考虑这些无数的步伐会把我引向何处。我完全沉浸在攀登的过程之中,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超越了自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字。

徒手登山,登顶不是目标,向上才是意义

1题解逻辑:精准审题成功一半

准备动笔写这个题解逻辑的前一天,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公布了珠峰高程测量结果:最新雪面高度为.86米。这种测量在地质学上的意义重大;同时,攀登高峰、征服高峰,对人类的精神意义也很重大。这个题目材料中的“超越自我”也是其中的一种意义。

这个题目的材料构成形式比较新颖,以徒手攀岩家托马斯的一句话加一个链接材料构成。很显然这一句话是核心,链接材料是为了解读这句话的内涵。

我登山,不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是因为我在这里。

这句话是为“我登山”确定一个理由,用“不是……而是……”这样并列关系的句式,就是在常见的两个登山理由中否定前一个,肯定后一个。

这两个登山理由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前一个理由强调山的客观性: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总会有山挡在那里,如果我们必须过去,又没法绕过去、飞过去、钻过去的时候,就不得不选择登山。后一个理由强调登的主观性:不管这山是不是挡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即使路上没有山,我也会专门去寻找山,因为我把登山当作生活的方式。

后一个理由看起来就比较绕,是因为“登山”的抽象意义比较复杂。如果结合链接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来看就好理解一些:“我完全沉浸在攀登的过程之中,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超越了自我。”登山时实现了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延伸一步也可以说,人生在世,要努力去追求做更好的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努力让自己的这一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这应该就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这里相当于把这种人生态度叫做“登山”。至于链接材料中的“超越自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后面再探讨。

整体来看,这句话的“不是……而是……”,就是强调登山的理由,不是因为被动而不得不去征服,而是因为主观上想不断超越自我。

什么叫被动而不得不去征服呢?就是说,其实这也是一种登山的人生,但只是因为这山挡在面前,不登不行,才选择去登。虽然最终也登过山了,也把这山给征服了,但却是被动的。

所以这句话中的“不是……而是……”,包含着“要主动登山,而不是被动登山”的区别。

这种区别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虽然这“主动”、“被动”两种登山,外在形式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内在的精神世界却完全不同。

前者是被动的登山,所以登山的过程中,不免会抱怨,不免会觉得苦和累,不免会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勇敢地去面对,要有强大的毅力,要坚定意志、绝不放弃,要与这山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要打败它。

这听起来是不是也很高大上?如果这篇作文朝着这个方向去写,那就要被判偏题了,因为这是这句话中被否定的前项。这也是这个题目材料中的一个大陷阱。

也许这里就有同学会说:我上次写这篇作文时就是写了这个主题,老师没有给我判偏题哎。这的确是个需要整理一下的问题:我们考试时写材料作文,肯定是要紧紧围绕题目材料的逻辑来建立论点,才能确保作文扣题严谨。能否严谨扣题,是作文得高分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但的确有些老师并不能清晰地理顺题目材料的逻辑,所以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往往凭感觉,给的高分低分,并没有确切的依据。我们不能因为平时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认为题目材料的逻辑不重要,或者认为偏离了题目逻辑也不算偏题。我们不能把中考得高分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凭感觉打分的老师身上,对吧?通常参加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闭关培训,一道题该依着什么样的标准去打分,具体的题目材料是怎样的逻辑,通常都会进行详细的学习讨论,有了确定的认知后才进行评卷。

重新回到区别的探究上。

后者是主动的登山,登山并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超越自我。所以登山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享受过程,欣赏一路风景,收藏攀登经验,思考前行方向。这一种登山,收获的不是激情,不是豪气,不是成功学,不是壮志凌云,而是沉静,从容,理性,豁达。后面链接材料中讲他登顶后的不流连忘返、不兴奋狂喜,正是暗示了这种收获。

这是不是就把这句话理解完整了呢?没有。因为这个句子的并列关系除了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之外,还有一种区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5课心中有山,人生步步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