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AI或进军好莱坞,艺术的死亡还是重生
TUhjnbcbe - 2023/5/22 20:03:00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5.html

一直以来,艺术都被认为位于人类智慧金字塔的塔尖。尽管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类”的恐慌,但绝大多数人依然笃信,艺术会是它永远无法征服的高地,因为人工智能和人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精神和灵*,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的门槛。

这会不会是人类又一次的盲目自信呢?最近,一位名叫格伦·马歇尔(GlennMarshall)的计算机艺术家凭借其AI电影《乌鸦》(TheCrow)赢得了戛纳电影节中短片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奖,AI通过深度学习发挥集编剧、导演、制作人、演员为一体的潜能或许正在成为现实。

全民制片的时代悄然而至,这意味着什么?

未来已来,电影业进入AI时代

《乌鸦》并不是格伦·马歇尔对AI电影的首次尝试,此前他也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本转化为随机的视觉图像,生成了一部名为《蠢朋克》(DaftPunk)的视频,广受赞誉。而此次的新作则将短片《画》(Painted)的视频帧输入到CLIP(一个由OpenAI创建的神经网络)中,再通过图像处理中“风格迁移”(StyleTransfer)生成了“乌鸦身处荒凉之地画面”的视频。

未来他还希望将3D动画添加到创作之中,更有针对性地添加详细的文本指示,实现AI全程制作长电影的愿景。

AI制作电影其实早已有先例,年的短片《阳春》(Sunspring)就是一个明确的里程碑。这是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编写的实验性科幻短片,其导演奥斯卡·夏普(OscarSharp)和罗斯·顾德文(RossGoodwin)将几百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幻电影剧本作为训练素材,输入一个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人工智能软件的类型),然后训练它自己写剧本。

影片成品颇为怪诞,对话缺乏关联,情节跳跃,但是在伦敦科幻电影节(Sci-FiLondon)的48小时电影挑战赛(48HoursFilmChallenge)竞赛单元中受到了好评。

这个名为Jason的人工智能编剧软件当时还不会给片中人物起名字,只能用H1、H2、C来区分出人物角色的主次关系,跳过了性别的指代,且在颁奖现场的公共采访中毫无征兆地自称“本杰明”(Benjamin)。

本杰明再次重返伦敦科幻电影节赛场时,已迅速升级为能执行自动化“AI换脸术”(AIfaceswap)的超级算法。它年完成的短片《出界》(ZoneOut)运用LSTM神经网络,在亚马逊网络服务器上训练并生成场景对话以及相应的配音,整个制作流程由升级后的AI系统完全包揽,彻底模糊了影像制作的作者边界,加速了智能型机器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步伐。

除了个人创作者之外,许多著名的影视产业公司也在进行AI制片的探索,从预告片、正式剧集到商业广告,不一而足。早在年9月,20世纪福克斯公司就与科技巨头IBM合作,运用AI机器人沃森(Watson)为惊悚片《摩根》制作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认知电影预告片”(CognitiveMovieTrailer).

IBM的科学家介绍,沃森“观看”完电影后用24小时创作了这支预告片。创作过程中,沃森对电影进行了视觉分析,识别出其中的角色、物体和场景。同时它还参照了一个内部数据库分析语调、音乐和环境声,以了解不同场景的情绪和氛围。

屡获殊荣的电影制作人凯文·麦克唐纳(KevinMacdonald)也曾在年第一次尝试拍摄由AI机器人沃森编写剧本的影片。在这部时长60秒的商业广告片中,雷克萨斯ES轿车仿佛有了生命,行驶在开阔的道路上,沿途是美丽的海岸线和森林,并且轻松躲过了途中的意外。

麦克唐纳对此评价道:“人工智能编写的剧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新奇感,令人惊叹。假以时日,它一定可以构建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或是一个伟大的角色。”

年,“流媒体一哥”奈飞公司(Netflix)发布了世界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恐怖片,名为《谜题先生想你死》,反派为一个以戴着面具的人偶形象的神秘角色。此前工作人员给AI看了超过小时的恐怖片作为“训练”素材,网友评价褒贬不一,但热度不小。

网友对该片中的台词反响热烈。

“希望你有棺材优惠券”

“上帝现在是我的同事了”

“他喝醉了,因为被清醒所困扰”

截图来源:参考文献[4]

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向电影生产的全产业链推广应用,已经出现了特定算法、软件对某些工作岗位的赋能、协同乃至替代。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假设的人工岗位向人工智能倾斜并大量被取代的可能性,正在逼近电影制造业。

数字艺术方兴未艾,艺术家们“饭碗难保”?

今天,计算机视觉技术不断发展,开发新的视觉技术,通过算法生成艺术品,与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比人工智能拍电影,人工智能作画技术发展得更加成熟。今年四月OpenAI推出的DALL-E2可以根据简单的文本描述创作出极其逼真和清晰的图像,甚至精通各种艺术风格,也因此被美国知名科技媒体网站《科技博客》(TheVerge)评价为“能掀起一场以创造力为主题的革命”。

图为获奖作品《空间歌剧院(ThétreDopéraSpatial)》

人工智能软件Midjourney的作品《空间歌剧院》(ThétreDopéraSpatial)甚至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ColoradoStateFair)的美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从模仿到超越,AI和艺术的关系、和伦理的关系,以及和我们未来的关系引人深思。

OpenAI在推出DALL-E2时也发出警告:“该程序会提高照片编辑等任务的效率,但也可能会取代设计师、摄影师、模特、编辑和艺术家的工作。”

从人到机器的重心转移,在后工业化和信息革命的强力助推下正在成为日常的现实,机器换人的系统化工程似乎已经悄然无声地启动了。

图为库阿约拉创造的工业机器人在画廊现场制作雕塑

艺术创作过程也因此改变:数字艺术早已不再是“形单影只的独奏”,艺术家与研发人员紧密合作,软件或机器人也可以成为创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意大利艺术家大卫·库阿约拉(DavideQuayola)的“雕塑”系列中,工业机器人在画廊现场制作以米开朗基罗作品为素材的雕塑,作品的诞生也随之成为艺术行为的一部分。

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被很多艺术家整合到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来探索体现人类创造力的新颖方法。库阿约拉认为,软件取代了他的部分工作,但并不能取代他的艺术家身份,对他来说,算法就好比是可以用来演奏音乐的乐器。

许多海外先锋艺术家看到AI作画发展到今天的程度都无比兴奋和惊喜。人类可能会被常识束缚,但AI满不在乎,把人画得和棘皮动物一样非常轻松,完全是随机接肢,人类根本预判不到肢体长在这里的理由。这种完全“非人类思路”的方式正在掀起艺术革新,创造出的艺术视觉效果超出人们的想象。

不过,AI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也再度刺激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中争议最多的版权灰色地带,引发了对于机器生成文本的原创价值和原作属性的辨析。数字艺术家大卫·奥雷利(DavidOreilly)就一直对OpenAI的DALL-E模型持批评态度,表示不应该利用这些以过去作品为基础的工具来创作能赚钱的新作品。

AI时代,艺术家和艺术会消失吗?这个问题可能见仁见智,但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可能是艺术家们迈向崭新艺术形式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或进军好莱坞,艺术的死亡还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