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酸甜苦辣;人生店铺,包罗万象,有笑有泪,有爱有恨……
——-—题记
漫漫自考路
文/丁照清
晚上整理放证件的抽屉里的东西,翻到自己的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证书,拿在手中,历历往事又浮现眼前。我是96届师范类农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毕业后按照当地教育局毕业生分配原则,进入家乡一所联合村小任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一年后恋爱,两年后结婚,三年后生子,工作、家庭忙的不可开交,加上夫妻两人都是老师,当时工资低还不及时,上有老下有小,亲戚又多,人情往来的事情多,真正成了“月光族”,有时还要去亲戚家拿一些钱来救急,心情被生活折腾得一团糟。工作五年后,我和老公走出家乡,奔向北京人在市区开办的私立学校“山东**外国语学校”,记得当时家里老人及亲戚朋友都不赞同走出去这种做法,说自己的铁饭碗会因此丢掉的,万一后来那学校出了问题,一家人生计怎么解决。但我们夫妻去意已决,决心摆脱这种入不敷出的窘迫生活,更想去外面闯一闯,看看更远更大的世界。年8月初,我们举家搬迁到新的学校,学校当时设在市三中,里面还有一部分没有撤走的三中老师,其中就有我的大学同学高云,她当时任教的是高中生物,夫妻二人都在一个学校,有了一个3岁儿子。当时她正在参加报名函授自考,说高中教师必须要有本科文凭,还说我不需要了,专科教来小学,学历已足够了。私立学校忙碌新奇的生活一晃两年了,高云一家早已搬离,进入市二中了,她函授的本科也快毕业了。当时女儿已上三年级,儿子也进入本校幼儿园小班,感到有些时间了,又想到以后应聘学校学历不同,待遇也不同。于是在年下半年报名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的自学考试,本想报考函授的,可由于都是寒暑假进行学习及考试,而自己因家务及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所以选择了自考的方式,由于自己一直喜欢看书和读写,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接着是买教材及资料,记得当时首次考试一口气报考了四门课程,信心满怀地自学课本、记笔记、做习题及试卷,常常是白天见缝插针地学习,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回到自己宿舍等自己的两个孩子熟睡后,自己再拿出自考资料专心致志地学习到三更半夜。很快就到去参加考试了,先是去教育局拿准考证,接着请假去考,住在那里考了两天,为了彰显自考的严格,考场就换了三次,又不时地想着家里年幼的儿子,又累又分心,再加上复习地不够透彻,两天考下来,感到做的不是太理想,情绪也不免低落,心里升起一种说不清的烦恼。果不其然,一段日子后自考成绩下发,去教育局拿回成绩单,四门课程竟然只有一门《外国文学史》通过了,当场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当时管理自考事务的老师还安慰我说别灰心,还有下次,还热心地告诫我下次可少报考一两门。回到家,细心的女儿问我“妈妈,你怎么了,你的脸好像刚哭过的。”老公也安慰我,大概也猜想到成绩很糟吧,拍着我的肩膀说“这有什么嘛,不就是一次小考试哦,再好好准备下场打赢就是了;再说你就是不考也没人笑话你啊。”我听了最后一句话,立马反驳说“我就要考,我为什么不考?!”一旁玩积木的儿子也被我高声说话吓了一跳。课余饭后及晚间空余时间,自己静下心好好复习,课本每一页的每一句话都认真思考圈画、记忆,重点一定达到背诵。年4月份报考的三门课程一下子全通过了,并且《中国现代文学史》还考了84分。本想这样一鼓作气地考下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04年5月学校由于拖欠老师们工资,老师们不得已罢课,随后家长得知大闹学校,学校接着倒闭。由于一些财务牵连和学校一再交涉,直到下半年考试开始报时,才想起自考的任务,想到自己当时没能上班,也许有时间学习,一下子报考了4门课程。接下来,整个年,是我发奋自学的时段,想到一家人的处境,一人带俩娃住在空荡荡的偌大的学校等待处理账务问题,一边辅导孩子们学习,一边自己发疯似地自学,几乎是12点之前没睡过觉,那一年把所有的剩余科目全通过了,其中英语(二)用是用其他三门课程顶替通过,因英语(二)考了一次没通过,感到难度太大。年进入准备毕业论文阶段,当时我们一家人又进入到江苏一所学校,可论文学习还要到山东师范大学校内辅导学习四天,私立学校请这么多天假去学习也不容易,当时我也是班主任,家里还有自己的孩子,可以没办法哦,只好咬牙去了,回来还要马不停蹄地把耽误的课补回来。三个月后要进行论文答辩,更要在大学进行,又是找自己学校领导请假,又是找同事代课,又是安排家人照顾孩子等,好不容易走到,好在答辩时一路绿灯通过,当时论文选题是论述张爱玲作品女性人物写作特色等,正如答辩现场导师所说“这位学员答辩流畅,思维到位,眼界开阔,应该对张爱玲作品读的广泛且深入。”听到导师的肯定,自己的眼泪在打转,多少个用工的日夜瞬间觉得值了。又一个多月过去,回山东去拿论文成绩单,看到是优秀论文的那一刻,真的是百感交集。接着是汇总整理所有课程的成绩单和论文成绩单及各种材料,一并上报山东师范大学自考办公室,等待审核毕业。在当年12月份,顺利拿到凝聚着汗水的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证书,拿在手里,感到一份厚重和自豪。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看着这本证书,依然激动,尽管这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工作不顺,心里不安,但手里的证书,依然会给我力量,催我自新,激励我再次踏上人生的又一次奋进之旅。作者简介
丁照清,教师、自由撰稿人,勤于写作,多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发表于报刊、杂志、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