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者写论文的时候,都在想该如何将写作过程分成不同步骤,让我可以依循这些步骤完成文章?本文介绍论文写作开展的几个步骤,逐步掌握写作进度及要领。
一、治疗拖延症
虽然拖延症的本质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但是不迈出第一步,每天反复提醒自己,我真的有想法,但我写不出来。这是给自己的懒找借口,只会加重你的焦虑。
二、大量阅读文献
1.阅读文献
这是写论文前必做的工作,哪怕是你的研究成果出来了,下笔之前,也需要通读几篇文献,理一下思路。尤其是英文文献,在平时就要保持阅读外语文献的习惯,关键时刻你就不会受制于某些国内论文的狭隘眼界。欧美人搞了几百年的现代学术,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学术规范系统,值得借鉴的文献也比较多。但是,千万不要抄袭外语文献,不要简单的翻译就完事,你可以引用老外的观点,然后乖乖加注释,参考文献栏也会更漂亮一些。另外,你可以把老外的某个研究结论应用在新的研究领域上,这就是桥接,当然,应用要合理、可行,也是一种思路。观点过于锋芒又缺乏说服力的文献直接过滤,综述类的文献有时候能帮大忙。
2.做好笔记
做笔记有两个用处,一是记录你阅读的文献中值得记录的观点;二是随时记录你脑海中突然闪现的零零散散的想法,这些都是你后续写论文的重要依据。
3.如何搜索文献?
知名高校都有自己购买的论文库附带搜索引擎,下载论文都是免费的,可以想办法跟同学、朋友要到账号。有些地方的图书馆有购买论文库,也有对市民免费开放。
三、确定主题
如果咱是学生的话,基本上很难再提出什么新的学术观点,见解也多是陈词滥调。那么,你的论文的立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前人观点的桥接和拼凑。所以,这也再次强调,在你下笔之前,你一定要大量阅读跟你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不一定全篇通读,至少要掌握其中的观点。总会有一些文献能给你启发,给你提供你的论文的方向,提供框架,或者提供某种理论支撑。方向确定了,你的主题也就可以逐步确立。要注意的是,主题不要有让人引发争议的、含糊不清的概念。
四、建立论文框架,列出提纲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你需要下意识抽取出那些让你灵机一动的能够符合我的论文主题的一部分文献,“参考”他们的框架,重新拼凑出你的框架,在罗列这些框架的时候,每个模块要写什么内容,你已经心里有数。
一篇论文的框架,大体上是:
1.内容的铺垫(存在的问题),
2.方法的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结论
五、拟定初稿
主题和框架都出来了,思路也就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填坑,你之前记录的笔记派上用场了,整理一下,也许就已经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文档了,把不足的地方填补起来,自由发挥,快速写下脑中所有的想法,不需要反复检查、修改,这只是拟稿。
1.摘要是最重要的部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大多是通过摘要来筛选稿件,而大多数读者也只是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来决定要不要继续通读你的文章。所以撰写摘要时,应该在最简约的字数内向读者表达论文的观点或者结论,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定性或定量信息,充分反映论文的创新点和特色。
2.精简词语、简练语句,确保重要信息得以清晰清楚地表达。
3.呈现方式,有数据结论的话,尽量以图表图形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下最直接的印象。
六、把玩字句,优化润色
转换写作思维,这是论文,需要书面语,检视您先前写下的每一个简短、粗糙的句子,设法把您初步的想法转变为意思清晰、明确的陈述句,使读者能直接接收你要传达的内容。反复推敲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要相信,真知灼见会在修改过程中浮现,从初稿到终稿,你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尽情享受写作过程,因为你的“研究成果”值得精彩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