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没有导师指导怎么发sci
TUhjnbcbe - 2023/6/10 21:01:00

一、一定要善于抓住idea!

不得不说,idea是一篇论文的灵*,idea决定了论文能发表到什么级别的期刊,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先获得一个可发表的idea。

好的idea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新,包括新的发现、新的方法、新的应用、新的技术、新的理论等等。

好的idea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参考获得:

1、全新发现:包括新理论,新东西或者已知事物的新功能等。

这种idea是非常难的,要么是在某领域深耕过的大牛,要么就是某些很新的研究领域。鉴于导师长期放养不管,个人觉得这个途径的参考性不大,但是如果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非常好,正好看到这样一个方向,那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2、新设备的应用:把其他领域的研究设备、工具等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这是不错的想法,因为这是个人专业领域中没用过的设备,而且还可以用新设备在该领域开创更多的研究,所以靠自己来做实验分析数据,发文章就比较容易。

3、新的方法:我们读文献时都看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各种各样的制备方法。

通过针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不管是定量还是定性的方式方法,只要与原来的方法相比新方法或者更有效、更廉价、更简单,总之有新的提高就可以,这种也是比较容易获得idea的。

4、新理论或新模型:有些SCI论文是偏重理论研究的。

首先会提出一套理论,然后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或者某种模型,然后实验验证,这类文章一般发出来都是高因子期刊,但是要逻辑缜密。

上面分享了一些获取idea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时候好的想法也不一定都能发表,那如何获得可以发表的idea呢?

二、一定要会读参考文献!

接上述idea的话题,要想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idea,这离不开平时参考文献的积累,看多了慢慢就会了解到整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了。

说到阅读文献,才上研一的时候也是陷入了一阵“迷茫三连”:读哪些?怎么读?读后如何应用?

后来也是在一次同门聚餐中,一位师姐给我们分享了下她的阅读经验,我们相互“抱团取暖”,加上后面自己琢磨了一番,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出来:

1、精读和泛读结合

记得师姐说的,她研一的时候就开始每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了,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就是一整个瞳孔地震:毕竟我知道这个方法的时候已经浪费了大半个研一了...但是只要还没毕业,那就完全不晚。

先介绍下精读和泛读的大致区别:

精读:需了解作者的验证部分和最后讨论部分,反复研读。还要注意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技巧。最好把阅读的文献记录成笔记、以便后续的管理和分类。一周能消化一篇都非常不错了。

泛读:浅显了解下研究领域,比如: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该领域研究常用的方法;目前该领域能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难题等等。如果有时间,每周3-4篇用于培养学术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阅读英文文献的技巧,可以掌握下面三个关键:

判断这篇文献和自己的领域相关度,可以确定是否是精读还是泛读。阅读遇到的生单词和好句子,一些好的英文语句的润色,需要做笔记,好记性确实不如烂笔头。阅读完后,需要输出自己的复盘与反馈,才有利于我们的科研积累。

以下是我在复盘中的注意的几点:

学会利用SCI文章最后的参考文献,有用信息很多。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可能包含不少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从中筛选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做延伸阅读和参考,对于后续的参考论述部分也非常有帮助。学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导师指导怎么发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