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T型人才
诸葛亮从容地说:略懂。
服部叔低调地说:那只是不值一提的长处。
很多年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我印象至深,并且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日后对事物的看法和处事的思维方式。
事情是这样的:大一的某节法理课,教授我们法理的老师王Sir强调法律人可能与各行各业都有交集,需要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在面对未知时,不发怵,不恐惧,不要随便被神秘的东西吓到,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优势。法律是调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有多复杂,法律实践需要的知识就有多广阔。精通法律是必须的,此外还要通晓其他领域,因此,法律人必须具备一种快速成为专家(至少不外行)的能力。
老师说,今天我们就要来做这样的一个挑战和练习。首先要帮助大家从观念上打破对未知领域的恐惧,相信自己能够快速地了解一个领域,其次再寻找可行的方法,应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究,从而实现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之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不外行)。
课堂上的我们充满好奇,正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时候,老师把班上的同学按照学号分了若干个小组,同时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给不同的小组的分配了一个国家,然后要求用两周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篇不少于3万字的所分配国家研究分析报告,最后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做presentation。
在本科生的年代,尤其是大一,字论文也挺发憷,况且毕业论文的要求不过是1万字。所以,当时毫无预兆地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们同学们都是发懵的。老师似乎看穿了我们的畏难情绪,又再一次鼓励我们首先是观念的洗礼,克服恐惧,放手去做,相信你们自己。另外,之所以分成小组,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太焦虑,团队互相讨论,共同寻找合适的方法。
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我们便把世界“瓜分”了,至今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所在的小组,分到的国家是缅甸。听到这个国家的名字,真的非常挠头,似乎除了中学地理课上的寥寥数语之外,没有任何认知。不过那些分到美国、英国等热门国家的小组,也没有倍感轻松。总之,大家对于手头的任务都视为畏途。
然而,硬着头皮上,经过了小组讨论,我们确定了较为细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计划:首先,初步拉出研究框架,将报告分解成具体的有层次的问题,分头查找资料;其次,将各自的资料汇总、交流,对研究框架进行肯定、补充和修正;然后,再进一步查找资料完善框架提出的问题。最后,由一人执笔按照讨论的框架梳理问题、组织材料并润色成文。
经过互联网上忙碌的检索,穿梭于那个城市各大学图书馆、市图书馆的查资料,几次小组会的讨论交流,我们最终圆满地交了作业。
两周以前,我们对缅甸一无所知,两周之后,说到这个国家,自然概况,经济发展,社会、*治制度、风土文化等,我们能侃侃而谈了。经历了这个过程,我真的对自己刮目相看了。总结起来最大的收获是,如果有研究目标,有方法,有信心,并付出时间和精力,即使从零开始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并非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很庆幸,在上大学之初,我们有幸遇到王sir这样的老师,体验到这种研究式的学习与高中之前的应试学习方式非常不同。此后,我们也经历了类似的各种训练,逐渐建立起来一种自信——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尽可能地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从而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
后来,因为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个“杂家”属性较强的职业,再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深耕一个专业之外,迅速地了解其他领域,亦即通过研究式的学习,成为一个“T型人才”,有了更多一些思索和心得。
01
时刻带着研究意识
一个领域之所以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是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是未知的,同时,未知的知识通过学习是可以变成已知的。所以,如果说未知在彼岸,望洋兴叹是毫无用处的,可行的是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研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是一种充满好奇的、主动的、目的明确的学习和体验。当有好奇时,就会有问题,有问题时就会想要进行探究和寻找资料,自然地便踏上了这个研究和学习的旅程,然后,越来越多的未知就会转化为已知,越来越多的陌生就会变得逐渐熟悉。
02
如何激发好奇
有的人是天生的“好奇宝宝”,有的人却不那么好奇,或者不知道好奇什么。如上所述,研究始于好奇,那么如何产生好奇,可以做一个“cosplay”的游戏——想象你是寻根问底的苏格拉底,关于这个陌生的领域,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一边回答,一边追问,一人分饰两角,首先对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现在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目前这个程度的话,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需要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阅读之后呢?进行识别和判断,识别什么,判断什么?所谓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03
像内行那样去思考、去行动
接触一个陌生的领域,了解的知识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是方法一定要对。缘木求鱼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我们常常会看到“像***一样去思考”这样的句式,当想了解一个陌生领域时,要先观察这个领域中的专家的工作方式。我有一位语言文字专家朋友,一开始我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去问她,每次她都是先给出一个意见,然后说稍等,再拿出《新华字典》或者《现代汉语词典》查一查,严谨地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此后再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就不再麻烦她了,因为我知道虽然我不是语言文字专家,但是我知道如何能够得出专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级别的结论了。
04
知识的体系化
体系化不仅代表深浅,更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说如何了解一个一个陌生的领域,先明确一下这个目的——了解,怎样叫做了解了,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最基本的对于这个了解的对象,应该有一个体系性的认识。就像我们要认识一只大象,不能只说柱子一般的四条腿,也不能只说扇子一样的两只耳朵。而是既要从整体上看到一只大象,又能从各个部分认识,部分与部分有联系,部分与整体有联系,这种有机的联系是体系性认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查资料本身不是最困难的,难度最大的是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思考、处理和加工,形成体系性的知识。不然,就应了那句流行语的话:行万里路只是邮差,读万卷书只是优盘。
05
如何建构体系
上述知识的体系性举例的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只是体系的一种。体系的本质是有机的联系。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比如,时间的前后,这个事物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如何,未来呢;比如,空间的关系,这个事物在美国怎样,在日本怎样,在国内怎样;比如,原因与结果,这个事物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改变哪些变量会怎样;比如,相似与相异,这个事物与什么相似,这个事物与什么不同,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有什么价值;比如,抽象与具体,这个事物是什么原理的表现,这个原理还可以表现为什么,彼此之间有什么启发,等等。依据不同的逻辑切入就能建构出不同的体系,而最终要建构出什么体系,则需要结合研究目的来决定。
06
知行合一
网红台词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几乎所有领域只要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都还是需要实践的。知识可以学习,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如果把所知道的东西抛在脑后,那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的交规考了分,我对汽车的构造和运行原理了如指掌,我脑海中能够预演出熟练开车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关于驾驶的知识我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我从没有独立开出1公里。那我真不好意思说我了解驾驶这个领域。
来源:法律思维与法律写作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ntent_hash":"8dabc04e
作者/来源:律新社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