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康文中我的求学之路
TUhjnbcbe - 2023/6/30 20:57:00

作者:蛟潭月影

读了《我的求学之路》这篇文章,我心动了,涌上心头的感慨,就是那副抗清名将金正希所撰的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壮了无数有志者的胆魄,褒了几多苦心人的艰辛。

此联引来夸赞康文中的艰难历程,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实在是恰如其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他不屈不挠的求学经历,他不卑不亢的人生路途,活生生地描绘出了一幅“千淘万漉”“吹尽狂沙”的画图。

高中被迫辍学,到企业打工,幸遇识才者,得以重返校园。

读到这篇文字,我脑海里竟然浮现出了漂母的故事。是了,如果不是董事长一个类似漂母饭信的举动,这后来的什么学士、硕士、博士,将和这个与命运抗争的康文中无缘。

他两次考入大学,两次报考博士生的经历,也无一不诠释着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康文中曲折的人生成功之路,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源于“不认命,不服输”的信念。

“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成功的背后都是艰辛和汗水”,他曾经在打工、种田的岁月中挣扎彷徨。这时的他,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成了他“每天必读的圣经”。他伴着孙少安、孙少平一起,向着命运挑战。

幸好,康文中在迷茫中,没有去读什么老子、庄子,否则,庄子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争”的观念,都会使得他向命运低头。倘果如此,世上岂不少了一个人间俊才,凡尘多了一个农夫壮工!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向天堂之上的路遥先生致敬!

向那些前进路上,为康文中或雪中送炭或指点迷津或锦上添花的人致敬!

还是让我们引一首唐诗人杜荀鹤的诗,来与康文中先生一起共勉吧: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我的求学之路

康文中

年10月,我出生在平山县的一户农家院里。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人,转业后分配到县棉纺织厂当工人,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2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生活的区县。父亲一生非常勤快能干,但脾气非常暴躁,母亲非常有毅力,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我是跟着母亲在姥姥家长大的,家里还有姥姥,舅舅,姐姐,妹妹,还有姨妈家的三姑娘也在我家长大。

人生有时很奇怪,我没有在重点中学读过书,却一直读到了博士,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小学同学当中在重点中学读书的那几位,后来有的连高中也没读完就不再读了。

我小学的时候,成绩还好,但却没有考到重点中学去读书。后来我在普通中学里读书,因为成绩还不错,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优待。读完初中,我父亲想让我去学木工,据说木工做得好,将来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且能够盖几间新房子,娶个不错的媳妇。我当时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想去学木工,我想去学厨师,我觉得当厨师不仅可以吃得饱,还能吃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父子俩发生了争论。就在我和父亲争执不下的时候,读高中的姐姐回家歇礼拜天,问了我的成绩,说我的中考分数超过她们学校高中招生分数线四五十分,便替我做了决定,说我应该去读高中,父亲没有反对。于是我背了行李卷,搭了一辆去山西拉煤的卡车,从我们小镇上出发,一路向西走了八十里山路,司机师傅说到了,下车吧。我从车上跳下来,到学校报到,开始了高中生活。

高中的课程一下子难多了,人生地不熟的,班级规模大了不少,同学来自全县各地,考到前几名再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再加上离家又远,食堂伙食实行分饭制度,一人一份,根本吃不饱,上体育课饿得跑不动步,也不敢打球,因为打球会消耗更多馒头。

因为条件艰苦,有的同学中途去打工了,有的去参*了,我也好几次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不想再读书了,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考大学这回事。有时我找个借口,回家住几天,宁可在田地里帮着母亲给棉花捉虫子,也不愿意回学校去读书。邻居的老哥找到我,说可以带我去学做生意,每天去邻县贩卖大枣,一天可以赚十块钱,问我去不去,我很心动,便跟母亲商量,母亲很生气,说,儿子,胡子上的米是吃不饱的,你赶紧回学校好好读书吧。看到家里惨淡的光景和父母供姐姐和我上学的不易,我终于下定决心,认真读书。

三年高中生活一晃而过,根据高考成绩,我报了省警校,分数远远超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如愿,我被调剂到一所省属大专院校,当我背着行囊去学校报到的时候,从往届学长那里得知,这所大学连英语四级要求都没有就能毕业,我很失望,于是在一个夕阳如血的秋日的*昏,眼里含着泪,乘车摇摇晃晃回到老家,开始了两年多半农半工半读的生活,先后在化工厂,钢厂,铁厂,县建筑公司打工,备尝生活的艰辛,《平凡的世界》成了我每天必读的圣经。

经人介绍,我去了离家很近的化工厂打工。在化工厂工作的时候,我被安排在基建处,就是帮着盖厂房,与别的工人不同的是,我心里总是有一种不认命、不服输,一定要走出去的信念。我便一边工作,一边偷偷地读书,为了不把晚上读的诗词忘掉,我用白石灰在厂房内壁的灰色墙壁上写满了名家诗词,我心想,反正这个地方也不会有人来。正好可以每天练习默写。没想到是有一天李董事长,亲自到车间工地视察工作,当他走进正在施工的厂房时,看见满墙写的诗词,严肃地问,这是谁写的,没人敢说话。我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感觉这下完了,要被开除了,我站出来低声承认,说,这是我写的…更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生气,而是转换了一种温和口吻,说,你应该去读书。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取来笔纸,写了一张纸条,让我拿着去找他弟弟李国山厂长,我递上纸条,他们让出纳员给我取了元钱。我拿着这些钱,重返校园时,离高考只有短短六个月时间了。我心里有一种信念,只要累不是我,我就学习。

感谢上苍的眷顾,年7月,我有幸再次考上了大学。而与我同龄的同学已经在读大三了,打工的艰辛与读大学机会的不易,让我更加珍惜在学校读书的时光,学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几乎成了我的家,即便是寒假暑假我也舍不得在家多住几日,我的大学读得比高中还累,后来的结果证明大学的苦读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成绩优异,我每学年都获的奖学金,担任学生干部,在班里第一个光荣加入共产*。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家国有企业业也选中了我,想派我到上海去工作,我回家跟父亲商量,父亲说,假如你还有一个哥哥或弟弟,你可以走远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虚拟语气,现实是我没有哥哥也没有弟弟。还有一个选择是回县一中去当老师,教授英语。

之前我也有过考研的打算,就问了一位教授专业课的老师,他用批评加鄙视的口吻训斥我一番,说考什么研究生,研究生岂是一般人能考上的吗?该干嘛干嘛去吧,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让我哪凉快哪待着去,我碰了一鼻子灰。就在我离开大学的前一天,偶然遇到了一位我大学时非常崇拜的老师,向他吐露心迹,表明了我想考研究生的想法。他非常热情地鼓励我并帮我选定考研方向和目标。从此我便天天在省图书馆的阅览室用功,从图书馆开入门学习到图书馆闭馆,把专业书看了几遍,把本专业的几种期刊都看了,后来又把近三年的相关期刊也都看完,整理了厚厚的两本笔记。把页的16开英语考研词汇背了十遍。这些在考试中非常管用,考试的时候思路清晰,素材充实,考英语的时候感觉几乎没有生词。成绩出来那天正好是老父亲的生日,我打电话告诉他我考上研究生了。他高兴地说:好,好,好……

读研究生期间和研究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我一共做过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师,先是在河北地质大学,后来是在河北司法警官学院,我的导师从德国访学回国,他鼓励我继续考博,我当时觉得,考博?那应该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遇见一盏灯,他点燃你的梦想,激活你的能量,照亮你的前程,指引你走过黑暗的旅途。

年12月下旬,我有幸追随导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学术论坛,听了几场国内圈内学界大师们的学术报告,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就像《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小时候看到了玉器产生的心理冲击波一样。这些讲座的名师,平时只能在书里见过,现在竟然见到了活的。于是我对导师说,我也想考博。导师眼中闪出亮光,好啊,你的基础好,好好努力,一定能考上。回到石家庄,我天天跑到师大去看书,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看书的遍数,并且托宏宾师兄给我从北京捎书回来。每天计算着看书的页数,倒计时考博的日子。

年春闱一战,我报考人民大学,成绩还不错,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被录取。由此我明白,第一,考博成功并非遥不可及,第二我不能再在庄里,闭门造车这样考下去,于是在年8月底,我做了一个影响我后半生的决定,撇家舍业,到北京去考博。

经朋友帮助安排,我住在人大红楼的一间寝室里,每天到人大的图书馆读书学习,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跑到一些大专院校去上课,挣些生活费。人民大学学习氛围好,人文底蕴好,周围的朋友待人也很热情,不像北大那边的人那样傲娇,这也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在清华,北大,人大,中央*校,四个学校中间,我最喜欢的还是人大。

在人大读书过程中,我又受到朋友的鼓励,或者说是蛊惑,决定不再报考人大,而是报考北大,由于*校考博时间比北大晚一个星期,我同时也报考了*校。

考博前,我看着自己读完的几大类书和做的几本厚厚的笔记,心里感觉踏实而平静。

09年春闱再战,北大成绩出来,依然不错,但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被录取,我很痛苦,甚至感觉绝望,由此得出一种“北大也无非是这样”的结论。

山重水复疑无路,*校这边成绩却柳暗花明。复试笔试面试一切顺利。复试完,还未走出*校的大门,我已接到电话通知,我被*校录取。我觉得人生有时真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回到人大的寝室,我收到朋友信息:奋斗了这么久,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好好调整一下,准备迎接新的读书生活吧。那一刻,我终于嚎啕大哭,觉得自己脆弱得像个孩子。不知哭了多久,好多朋友闯进寝室,架着我喝酒去了。

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成功的背后都是艰辛和泪水。在奋斗的年纪遇到指路的导师和生命中的贵人相助,加上自己的努力不放弃是人生最大幸运。在人生诸多成功路径当中,读书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成本最低,回报最大,而读书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定力。

截止到年8月,我这个城市里的乡下人(平山山里的乡巴佬)已经在京城生活十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求学的岁月过去了,我真的很怀念那段艰难曲折的时光。

作者简介:

蛟潭月影,本名刘国明,平山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蛟潭博言》,曾有多篇报告文学出版,多篇小说被《无名文学》《太行文学》等报刊刊发。

康文中,年10月出生,河北平山人,先后获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河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中共中央*校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河北地质大学,河北司法警官学院,担任河北省委省*府新型智库理事,现在北京一零一中学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中央*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河北省*府智库、*事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专题、专著多部。

编辑:吴迪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文中我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