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特殊的二零二零,特殊的高考;考场内外,我们都是答题人。澎湃评论连续第四年邀请评论员同写高考作文,为千万考生加油、鼓劲。今年,我们继续请到上海市某示范性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苏紫,站在语文老师的专业角度对这些作文“批阅评分”。
1、纠结是人生的日常(浙江卷)
作者:张明扬
22年前,当我参加第一次大学班会,老师让我们举手,“选择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的有多少人?”我举了手,同时也吃惊的发现,只有三分一的同学举了手。
这并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当我挑选大学专业时,选择中文系的主要原因是分数没那么高,而相对历史系和哲学系,据说未来的就业形势要好一点。至于兴趣,恰恰相反,我最大的兴趣是历史,我那时候就清楚的知道。经济我也有兴趣,我担心分数高考不上。
我想,太多人和我一样,在人生选择的很多关口前,个人兴趣和自我期许的权重并没有那么大。有多少人能够选择自己最想上的那个大学专业呢;有多少人能够从事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呢?
只有生活的幸运儿才可以如此声称吧。
总有两种声音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一种是,你得忠实自己的内心,特立独行,不能被外部的“杂音”所困扰,向庸常的生活投降;另一种是,你不能成为一个过于自我的人,不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要学会倾听,学会与别人共处,不能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属性的人。
你要问我这两种声音哪种对,正经的说法自然是都对。但更真实的人生是,其实我们始终在这种声音中寻找平衡。
像这样的讨论和纠结,自孔子时代起就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人生命题。刀尔登曾说过,《论语》的精华不是*治,而是合理的个人生活、德行的个人实践,“如何与世风对抗而不陷入激烈危险的情绪”。
怎么说呢,你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但当你发现这个坐标让你身边的人变得不快乐甚至无所适从,你就得开始进行一定的反思。
比如,你选择从事一份收入不高但很有兴趣的工作,并且没有任何变动的想法。如果你是单身,也没有太多赡养父母的压力,这当然没问题;可是,如果你已经结婚生子,你必须要考虑你配偶的合理感受,并不是一切物质需求都是“物质主义”,以及,养家糊口已经成为你的责任,兴趣与责任孰轻孰重,我无法回答,哲学和道理无法解决家务事,但至少,我们似乎都承认可一个前提:兴趣与责任是同样应该被考量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都有自己无法逃避的社会属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做大多数决定之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或许这些年有太多道理教你如此行事,教你只忠实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人做事必须考虑你的感受,但你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这可能么?
当然,对于天才而言,他们可以不尊重以上的人生戒律,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别样的特殊责任,他们也可以脱离地心引力而超然的生活,如果每个人都按照“伦理”和“日常”生活,这个世界的确会缺乏活力和创新。
但我们讨论的道理,永远只都是针对大多数人的。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我们对生活和人生坐标的纠结,就是这样的一种考察。
这种纠结和考察将永远萦绕的我们的生活中,这不是人生的烦恼,只是人生的日常。
点评:
个人兴趣与现实的妥协,个人期许与家庭社会期盼的落差,成年人对这一问题有着真切的感受和思考,文章表达非常清楚。20年与19年浙江卷的作文题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作者去年也选写了浙江卷,此处化用了部分段落,有重复。不要小瞧阅卷老师的记性哦。(满分60分,一类下,55分)
2、投向未来,改变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上海卷)
作者:陈禹潜
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给文学界传达了一种理念,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最终解释权,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才最重要。
这听上去很伤感,世界知名的大文学家,连自己孕育的精神产品都做不了主,更别说社会中的芸芸普通人,好像更没法决定自己在世间的去留。这么一想,个体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切换、社会变迁更是完全无能为力,时代的“微尘”下,每个人都很卑微。
真的是这样吗?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将人类社会置于危难之中,很多人的命运轨迹被改变。有稳定工作的人突然失业,猝不及防下面对中年后的再就业;有信心满满创业的小商户遭遇重大打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有莘莘学子无法回校,遗憾中结束了大学生涯……很多事情往往给人一种命运的悲观感和生活的无力感。但在面对惨淡的洪流之时,总有人在自不量力地还手。
身患重病,仍在疫情期间每日休息不到3小时“连轴转”的张定宇医生;面对复杂雷场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的杜富国战士;把论文写满高原,高山瓦砾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钟扬教授……发现没有,他们从不强求对事情的掌控感,面对人生中的意外转折总是选择点燃自己,尽力而为,能起多少作用,就做多少事。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功利的焦虑社会,每个人都处在“剧场效应”之中,一旦有人要“站起来看戏”,就会引发群体效仿,竞相竞争。家长比孩子,学生看成绩,职场较进步,每个人都在焦虑的莫比乌斯环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可不必如此,提一句形而上的建议,请在自己的诗意里栖居。
王阳明一生多次被贬谪,数次被发配到当时的“世界边陲”,但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是怎么思考困难的,王阳明觉得“仁心无外”自然能够“涵盖乾坤”。说到底,社会中漂泊,每个人都要“不假外求”,我们的意义都不在改变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
萨特曾言:“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在天体物理的世界里渺若尘埃,面对星轨运行只能随波逐流。但是在自己的星球里,每个人都是巨无霸,一束小小的星光也可以照亮一片黑暗。
只要志存高远,永无止息,就可以说一句“仁在其中矣”,努力的过程,奋斗的经历才是意义所在。至于外界的毁誉、评价,最终的失败、成功,应该看作清风拂面,不需要去在意了。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请不要悲观,不要放弃,更不用执念于必须做到什么。只请一猛子扎进自己的理想,向前奔跑,不用回头。你做的所有努力,不一定结出一颗香喷的果实,却一定开出一朵特美的花。
点评:
入题较慢,关于疫情的两段扣题较紧,后半部分转论“改变自己”,有些偏离题旨。(满分70分,三类卷上,51分)
3、中国面孔(天津卷)
作者:韩浩月
我是山东人,长着一张山东脸,走到哪儿都容易被认出来,就算偶尔没被认出来,只要一开口说话,就有人说,“您是山东人吧?”每每听到,总忍不住想找面镜子照照看,自己还是不是山东人。
前不久的一天,我真的勇敢地站在了浴室镜子前,我保证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自己,就是想弄清楚,山东人的面孔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到的结论是,除了国字脸、颧骨稍微有些高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的,继而想到,看脸,其实是次要的,主要人们还是想透过面孔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吧。
我有几位河南朋友,或是因为同属广义上中原的缘故,见到这几位朋友,总是让我觉得亲切,去河南旅游,更像是到了老家一样。河南口音里带着一种戏剧化的“哭腔”,每每听到河南话、看到河南面孔,都忍不住想到,这都是历史与文化啊!自豪与苦难掺杂在一起的文化,积淀成面孔上丰富、细腻的表情,让人一目了然。
我辨认山东、河南、东北面孔在行,基本不会认错,但其他省的人长什么样,还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如果问我“中国面孔”是什么样子,还真给不出清晰的描述。
山东卫视做过一档名为《中国面孔》的综艺节目,用两个思路来呈现“中国面孔”,一是提取了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人物面孔,他们是刘翔、姚明、邓亚萍、袁隆平、杨利伟等,二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名与秦俑相似的面孔拆分组合……最后通过荧屏给出来的“中国面孔”,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我没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张通过技术合成出来的脸。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面孔”?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组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坐在不同角落里的人,有摆摊的锁匠,有卖西瓜的摊贩,有坐公园一角闲聊的中年人,有无所事事靠着商店橱窗休息的人……这组照片让我觉得震撼,震撼的原因是,图片里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平静,通过他们的面孔,不用再有任何讲述,我都能看到他们的故事与生活。
记忆里最深刻的一张“中国面孔”,是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就是希望工程的代言人,那个名字叫苏明娟的小女孩。后来几乎没有任何一张面孔,能像《大眼睛》带来如此震撼的冲击力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后来的这些年,时代实在过于波澜壮阔,信息更迭得实在太快,容易让一个人的面孔变小、变模糊,容易被遗忘?
把一个国家的人的面孔具体到一个人的面孔上,这太难了。相对而言,记住一群人的面孔就简单些,比如那组“角落里的人”图片,我觉得,那就是一张张真实的“中国面孔”,看到他们,也就看到了所有人。
点评:
从山东面孔,到河南口音,从综艺节目,到媒体照片,作者对“中国面孔”的认知,最后落到了真实生活的平凡人普通人的身上。可惜题目材料中的提示和“走过年的春天”,“新的思考和感悟”,在文中没有体现,也算审题上有偏差吧。(满分60分,三类上,44分)
4、一条信息(北京卷)
作者:任大刚
7月7日早晨6点过,我从睡梦中醒来,下意识地伸手去床头摸手机。
我反复挤了几下眼睛,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