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文评点选本现存寥寥刘震孙是如何让其著作
TUhjnbcbe - 2023/7/13 20:34:00

南宋中后期以来,古文评点选本编纂兴盛。评点之学遂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元、明、清发展而长盛不衰。

南宋后期的几部作品,由于宋元战乱而流传未广。刘震孙的《文章正印》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宋孤本,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汇评集注古文选本。

它一变早期古文选本的个人评点为汇集评点,是古文评点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刘震孙为何编纂一部汇评集注本?又何以能够成此巨著?要深入探析此种现象、挖掘背后原因,就不得不先对刘震孙的生平事迹有一大致了解。

刘震孙生平及学术思想

一刘震孙的家世及生平

传世文献中对刘震孙家世及生平的记载少之又少。通过爬梳剔抉,确定刘震孙出自麻沙刘氏家族。出生于忠孝传家、理学名世的士大夫家族,是刘震孙具备编纂一部理学选本的先决条件。刘氏优良的刻书传统和建阳出版产业又为他编书提供了历史和现实土壤。

1刘氏家族的家风与家学

唐少府监开国公刘翱不仅是刘震孙先祖,更是刘氏三大家族由陕入闽的始祖。刘氏祖籍原在陕西,为避唐末五代战乱,刘翱与弟刘豳、刘翔始迁居福建。辗转迁徙入闽后,建州成为刘氏家族繁衍生息的沃土。

自北宋以来,建州逐渐成为理学重镇。诸儒辈出,像建阳游酢、游醇兄弟,崇安胡安国、胡寅、胡宁、胡宏父子,崇安刘勉之、刘子羽、刘子翚兄弟,浦城真德秀。他们或私淑理学家,或通过书院传播理学思想,使建州成为理学本营。

如麻沙籍学者游酢,其问道程门后,复归家乡麻沙长坪廌山,在此结庐讲学;祝穆曾师事朱熹于建阳云谷晦庵,晚年卜居麻沙水南,撰成《事文类聚》卷,《方舆胜览》70卷。

更不用说以朱熹为代表的建阳七贤,他们均为理学名士,在此讲学论道,促进浓郁的学术氛围的形成。在浓厚的地域文化熏陶中,刘氏家族营建祠堂,传承家学,在敬宗收族上尤为注力。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刘氏一族成功地维持门祚不衰,并发展壮大,枝繁叶茂。

2.刘氏家族的编书、刊刻传统

位于建阳的刘氏家族,热衷于刻书,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珍贵图书。良好的家刻传统又为后人从事刻书活动提供了范例。刘震孙编写《文章正印》是承先世之家学,此举与刘氏家刻传统息息相关。

刘震孙一族定居建阳麻沙。麻沙地处福建西北角,南部相接宁德、福州、三明,北部紧邻浙江、江西二省。众所周知,麻沙为南宋刻书中心之一,麻沙本也几乎成为建本的代名词。在宋代此地就有“图书外府”的美称。

南宋时麻沙坊间书肆如林,刻书家塾众多。刻书作坊主要分布在麻沙水南、长坪等地,如麻沙镇水南刘仲吉宅、南斋虞千里,*善夫宗仁家塾之敬室、魏仲立家塾、余仁仲的万卷堂等,均颇有名气。

二刘震孙的学术思想

刘震孙出生于理学世家,能绍家学。无论为人或为官,他一贯崇文重道,宣扬儒教。再加之曾祖父为朱子学生,其本人也服膺于朱熹学说。可见刘震孙是朱子支流余裔,学术思想自然师承有自。

1阐释文道观

传世文献所记载刘震孙的著作仅有《文章正印》一部。其中蕴含他丰富的学术思想。关于文与道,刘震孙秉承“文以传道”的观点。他出身于理学名家,“其在刘震孙的思想中,文指的是文章,道指的是义理。廖起山后序也持此说。

他明确提出文即道也,“文之所在,道之所在也”。二者文道观都是典型的理学家观点。二人皆在序言中重申道统,追溯理学源头,实有编选一部以道衡文的理学家选本的企图心。

《文章正印》有道统而无文统,所以在阐释文道观之前,必要对刘震孙的道统观做一说明。

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构建了道统,提出儒家传道之系统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

重申道统,对道统进行溯源正本,并对理学家推崇备至,实质是为了获得话语权,同时传递给读者这样的信息:刘震孙具有传道的合法资格。其传之道即传承朱熹之道,其所著之书是接续朱熹以来的文章正印。

2刘震孙的人生行实

关于刘震孙的生平记载,流传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我们无法细致考察。现有研究中涉及其生平的文字。

寥寥数字,仅有其名、字号及履职的简短信息,生卒年及其它事迹仍多有不明之处。此后学者踵袭此说,记载亦是疏略,刘震孙的生平事迹似乎无所可考。

在新见家谱《建州刘氏三族忠贤传》中,发现了刘震孙的相关生平行实记载。《建州刘氏三族忠贤传》是一部记载由陕入闽的唐少府监开国公刘翱兄弟三族的家谱,重点收录族中名儒、名宦、忠臣事迹。除了涉及的刘氏家族记载具体而微外,其中还收录了一篇刘震孙小传,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刘震孙系建州刘氏西族北派利房一脉,忠烈之后,因荫入仕。除了家世情况等基本资料外,家谱对刘震孙的个人行迹作了重要补充,拒献玉器,力诋权要。宋度宗继位以来,贾似道升任天师,专主朝*,聚敛奇器异宝。

贾似道听闻已故蜀帅余玠墓中陪有宝玉腰带,于是命人掘墓取之。又听说刘震孙有祖传玉钩桶,萌生夺取之意,奈何刘震孙拒献玉器,因忤逆而罢官离朝。

《文章正印》的成书与版本

在讨论南宋评点古文选本的研究中,往往都避免不了一个环节,即是对其成书背景的梳理。随着*治、文化形势的更替,选本编纂的不同的阶段又会面临新的任务。宏观来说,评点古文选本是时代*治、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学术蕲向,是文坛趋势的投影。微观来看,评点选本也置身于自身的发展脉络之中,不同的阶段在内部会显现出新的变化

一《文章正印》的成书背景

1、理学发展与浸染

与前期古文选本很大不同的一点是,《文章正印》在学术思想上明显倾向理学,流露出独到的理学眼光。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术思想的嬗变是历朝统治者*策转变的反映。

毫无疑问地彰显了兼具文学与理学的品格。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选本的理学性格,我们必须先对此时期的理学发展进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免于论证结果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浮泛之论。

经二程一脉数传演绎,在北宋到南宋百年间,理学势力潜滋暗长。然而在历经庆元“伪学之禁”的打击后,它的地位一落千丈,几近毁灭。直到赵昀掌朝的几十年里,才再次焕发生机,并发展到高峰。

《文章正印》刊行于13世纪70年代,距离理宗赵昀宝庆元年()登位已过40余年。此间理学在赵昀及朝臣的扶持下,以官方来确定其学术独尊地位而臻于极致。

2理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尽管理宗朝以前,理学在*治、学术上的地位时有浮沉,但自身的理论体系却一直处于逐渐完善中。“四书”是理学家建构的新经典核心理论体系,由朱熹完成;道统被认定为儒家学说传承的谱系,由朱熹提出。

两者最能反映理学家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四书”体系建构和道统谱系确立两方面,来看宋代理学经典学术化的进程。

理学家们通过对先秦儒学经典的解释,来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构建新的阐释体系。抛却对传统“五经”的研习,他们将重点转向“四书”。通过推动“四书”体系的建成,阐释义理,来巩固自己的话语权。

“道统说”从未有来自朝廷的官方认可。直到宋理宗赵昀之时,理学家们抓住与理宗合作共赢的机会,努力建构道学谱系。理学之士三番五次奏请理宗表彰儒士,或请求封爵加谥,或从祀孔庙,都是有意为程朱理学谋得儒学的正宗地位。

二科举程式与文章评点

科举制自隋唐确立以来,经历了宋代逐渐程式化,演变成明清时代的八股制艺。宋代以来,随着科举各个科目程式化的进一步定型,古文选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量产化的古文选本是科举程式化、评点著作流行下的产物。

1.科举论文程式化

科举程式是指考场之作讲求格式,如论体文强调破题,诗赋重视用韵和声律。程文相当于范文,它的性质类似于当今的考场作文模板。在科举取士初期,考官会依据程式和程文来判断考生水准。它们是考生奉行的金科玉律,是考官考校定级的参考书,因此具有立竿见影的示范效果。

程式化是考官与考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考官以此定格,考生步步亦趋。对考官来说,面对短期内要批阅大量试卷的困境,制定程式及程文提供了模板,明确了评分标准,更容易评判考生文章水平。

对考生来说,光是熟悉儒家经典就要倾注大量的心血。更不用说将诸家注疏笺释也列入备考范围的宋代,考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记忆与理解。在皓首穷经与敏求速成之间,考生们显然舍远求近,放弃了艰苦卓绝的儒学义理学习,而选择一条更简单的道路——投身考试文体的程式化训练。所以说,程式化是考官、考生双方妥协下取得的短暂平衡。但是它的平衡极容易被打破。

2评点古文选本兴盛

《文章正印》是南宋咸淳年间的汇评集注古文选本,在当时重义理、重道统的理学学术环境下,应当引起不小的反响。只可惜时处宋元交际,兵战频繁,文献记载阙略。关于《文章正印》在当时士人间流传与接受情况,今已不可见。历代书籍中存在少量关于《文章正印》的记载。

现存《文章正印》并没有复杂的版本系统,仅有宋刻本存世。明景泰年及嘉靖年县志所记,仅有《文章正印》的存录信息,未见刊本,暂时无法判断其版本所属。清代武英殿及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咸淳年间宋刻本。

《文章正印》就属于第四类评点选集中的古文选本。古文评点选本是在南宋科举程式化进一步加剧背景下,学者以古文为时文之法,编纂评点本以适应举子备考的新型辅导书。因为它们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一度备受举子追捧。

“评点”正如其名称所示一样,是文字与符号搭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要素组成的文学批评形式。选编者往往会在文意关键处,通过评点的形式来提示读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文评点选本现存寥寥刘震孙是如何让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