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采访,他们分享这
TUhjnbcbe - 2023/7/22 22:03:00

学术科研是研究生最主要的素质之一。无论是思维的转变还是时间的付出,都是学术道路上不断坚持与突破的希望所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院内研究生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做了专访,一展获奖者在学术科研方面的经历与感悟。

*雨田,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系级直博生师从庄惟敏教授

科研是这四年多的博士生活中的主旋律,我觉得对于博士生来说也应该如此,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博士生的路径可能也不太相同,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要制定好整个博士期间的计划和目标。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决定以后做建筑策划相关的研究,博一下学期就已经聚焦到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研究中,之后的几年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做的工作,包括参加了与乡村建设相关的2项课题,做田野调查收集数据,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在村子里做设计盯工地。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挺艰苦的,最多的时候15、16年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种村子里呆着,就住在老百姓家里,白天在工地上盯着,晚上回来整理图纸做总结。比较早地定下来感兴趣的方向就能做得开心一些,不会在之后漫长的过程中那么迷茫,而且要非常感谢导师的支持和提供的资源。在具体的研究中,我的体会是盯住目标后不要去畏惧和逃避不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能达到目标,即使解决的方法可能需要走进新的领域,也要勇敢地走进去,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它。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的体会。

李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学级直博生师从*安荣教授

我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紧凑的课程学习,除了完成直博生的必修学分外,我还选修或旁听了部分社会学系、公管学院的课程,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课程学习之后的第二阶段是探索研究,跟随近年的大数据热潮,我尝试着利用一些新兴的数据来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先后使用过百度热力图数据、企业大数据、兴趣点数据。其中基于兴趣点数据探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Live-Work-Play中心的研究发表于SSCI期刊CEUS上。这些研究经历,让我对新兴数据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着我不断思考研究的本质和意义。第三阶段的博士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希望在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探讨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维护、使用及其影响因素。

除了校园内的学习外,我深知学术交流的价值,多次在国内外会议论坛上发表演讲,接受更多学者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并获得了两次优秀论文奖和一次论文竞赛银奖。作为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华不仅给了我最好的学术锻炼,更为我提供了许多开拓视野,与国际对话的机会。我曾先后参加过在伊朗、日本金泽大学、日本明海大学、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学生工作坊,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学习。

曹越,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景观学系级直博师从杨锐教授

在过去五年中,我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中国国家公园相关的基金课题5项,参与了泰山、*山、武夷山、三江源等地的自然保护地规划项目6项。觉得真有意思,真幸运。目前研究兴趣是中国荒野保护,完成了中国荒野地图,并在持续思考中国荒野景观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在此过程中,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受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邀请,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共作口头报告20余次。除学术研究外,受邀在权威媒体上撰文,科普荒野保护的理念,并呼吁加强中国荒野保护。主要学术贡献在:(1)首次完成中国荒野地图,揭示了中国荒野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2)系统研究了“荒野制图”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国多种空间尺度的荒野地识别奠定理论基础。(3)首次提出“建立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建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李佳婧,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系级博士生师从周燕珉教授

由于家中长辈入住养老院,本科期间便埋下了对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兴趣。读博期间,我基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采访,他们分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