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是一种理念,是为了让目光清明,不迷乱于眼前朦胧模糊迷雾之中的一幅蓝图。
“以终为始”亦是一种行动,一种知道目的地在哪始终如一的朝向和日常具体而微的行动纲领。
“以终为始”最重要的是终点的清晰和正确,当然从起点到终点的贯彻最能检验一个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回首过去,“以终为始”成就了我,一名大学教师的学习、工作、家庭、教育和整个生命。
1.学习的“以终为始”
学习是中国人上升的通道,很多国人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我亦如此。
从小学到大学,从国内到国外,板凳坐得十年冷,我一坐却做了三十年,前半辈子简直就是读书学习的历史。抬起头来,发现世界风云突变,我成了地地道道地“书呆子”,而且是“书呆子”中的最高级。
最近几年,每年都看书,50本到本不等。
每天都学习,发现学习真的可以上瘾。
总之,每天都看似很努力,有真实的成就感。
但回头一看吓一跳,看过的书不记得多少,听过的讲座更是几乎踪迹全无,总努力的颈椎却是实实在在地让我痛了又痛。哪里错了吗?哪里错了呢?当然不是说没有进步,只是付出和所得太不成正比了。
“以终为始”的学习是什么样子呢?原来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完整的闭环,而我前半辈子总“输入”了,也“内化”了一些,却极少“输出”。原来学习的终点是“输出”,输出一门好课,输出一篇好的文章,输出一个好的讲座,输出一本好书,输出一个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于是,最近几年的学习开始“以终为始”。看书不再为了看书本身,放下书本的同时是自己头脑思考的开始。备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学生更好的输出,于是我成为了主导,学生成了主体。原来教过的课不再机械重复,而是一点一点升级,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课”。阅读不仅局限于阅读本身,而是为了更好的写作,两年多来也快写了40万字。讲座是很好的输出方式,于是每次领导安排,硬着头皮也会上,不熟悉的领域也努力去了解,站在台上哆嗦也讲。
以“输出”为终点的学习方式让每一次的学习都有所聚集,有集中火力轰下一个个炮楼的赶脚,最后灰头土脸中总会有或大或下的成果。
是啊,不能总努力不开花吧,不能总开花不结果啊,否则谁知道你是颗啥树,你得用果实证明自己的属性和价值!
2.工作的“以终为始”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职业发展的“以终为始”路线其实非常清楚清晰,那就是必须考博。想到就要做到,所以我是英语学院第一名博士。
说得如此云淡风轻,现在还记得老师说“考上博士是扒掉一层皮,博士毕业需要扒掉十层皮。”毕业后才明白老师说的“考上博士才刚刚开始,开题报告是一个小阶段,写小论文会让你崩溃,写大论文会让你生不如死。”一个环节都没错过,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用四年经历了其间的每一步。
博士毕业要发两篇CSSCI文章,第一篇小论文我整整写了一个月,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我如佛一样坐在办公室里。那时非常有毅力地把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都掐掉了,只在查阅文献和下载文献的时候打开。后来,这篇论文终于发表了。现在,看到这篇论文我还有要恶心呕吐的感觉。现在,这篇文章的质量我都不忍遂读。
写毕业大论文的一年是我有史以来最悲惨的日子,那时我的天空是蓝色还是灰色,完全是由论文决定的。多数时间是灰色,心是那样地抑郁,沉重地如深深被压下去的枝条,挺都挺不直。房间也被我弄得一团乱,不想收拾,因为心里也乱乱的,收拾也干净不了。
终于熬到毕业了,我也享受到这种“以终为始”的好处。毕业后又发表了几篇CSSCI,于是三十多岁评上了教授。开始申请项目,因为有了前期成果,也比较顺利。每年教授的科研考核,也没有太大压力。这个月发工资时,有很多人因为没合格,被减了很多,而我却多出来很多。
记得在山西忻州时,李宏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他问我“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核心区域,或者说我最高级的秘密后花园、藏经阁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是哲学、文学、英语,也不是只有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而是四年的博士生涯。博士是对一个人完整的科研方法训练,学科理论培养,逻辑思维挑战,因为15-20万字的博士论文要求句与句、段与段、章与章之间都是不断逻辑上升的,是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科研方法回答问题的过程。”
“吃苦一阵子,享受一辈子”;而“不是享受一阵子,吃苦一辈子”。感谢那四年沉重的时光,尤其看到很多老师还在为学历和职称苦苦挣扎时,我已然走在了“自己想走的康庄大路”上。
3.家庭的“以终为始”
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却更看重“终点线”。那么如何“以终为始”培养一个孩子呢?
曾有几日,在孩子小时,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明了我想要一个有快乐童年,初高中和大学刻苦学习、自律自强自信,成年后能找到生命热爱,活出自我个性和热情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气息和生命密码,作为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特有的生命纹理,并渐渐在岁月里培养、打磨、点燃、引爆,是一个漫长的浩大工程。除此之外,生命非常神奇,人经常是要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外力也不起什么卵用。但存有这颗心,说不上什么时候就电光石火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如路遥所说:“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误)。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如果能对孩子的专长和热爱有所察觉、引领,并提供一点指导的话,有可能孩子的觉悟期会来得早一些。
本周“大学生读书会”师生共读茅盾文学奖上的明珠《平凡的世界》,整整看了三天书,PPT准备到崩溃,咬牙切齿地和美美说“够够地,这是自己给自己找的罪受。”美美说:“我看你还是热爱啊!”老公也在旁边附和说“我看也是”。一下子我就笑了。是的,还是喜欢,因为是自己喜爱的所以不觉得累,因为是自己要做的,就要做好。美美,妈妈也愿你将来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如果不愿意,妈妈也会支持你换工作,因为爱会带来自由,爱中会有创造和享受啊!
“以终为始”很简单,就是要幸福。幸福有时很复杂,但也可以很简单的。
4.教育的“以终为始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什么是教育的“以终为始”呢?
当老师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评完教授后,我越来越愿意研究教育,也越来越明确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是要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于是“大学生读书会”从年举办到现在,已经7年了。不是没有退缩过,不是没有想到要放弃过,一个人走得很孤单,也很累。但是没有经典的注入,孩子的精神就像身体没有食物一样,还怎么期望他们精神成长并挺立?于是,我的周六周日都是在看书、选书、读书读过的。于是,我们读了那么多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于是,学生也开始发表文章。于是,我也体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为师者的幸福,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者的幸福。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更是要通过对话来培养的。于是,我一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一样的声音更是会被欣赏。我珍视他们的每一次发声,也为彼此的对话设计了很多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问题链。于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倾听,构成了一个润泽无比的课堂
昨天两个小时的读书会,没有一个人上厕所,没有一个人走神,我们就这样幸福地围绕在知识的炉火旁,让这本小说活色生香……
渐渐地,我要让自己的课堂实现中国梦的那几个关键字:自由、平等、民主。当然,我更知道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生命的“以终为始”
有多少中国女性,排在前面的是孩子、老公、父母,把自己挤压得几乎不见了。
曾经写过“嫁对一个人,找对一个工作,投资好自己”是我全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生命的“以终为始”是自己是1,没有1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
如何成就一个优秀甚至卓越的自己,是一辈子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此心不改,此志不渝。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结尾处,不禁想起“白龙马和毛驴”的故事:
《西游记》中随唐僧取经的白龙马有个兄弟叫毛驴。白龙马和毛驴的生活环境一样,但后来白龙马随唐僧去西天取经,走了十万八千里,历尽了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被封为八部天龙,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和赞美。毛驴非常不服气,觉得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一点也没闲着,凭什么人们对待他们哥俩的态度却如天上地下,于是他去找白龙马评理。
白龙马说:“兄弟,咱俩走过的路差不多一样多。我去西天取经是一直目标明确地往前走,当然你也从未停止过走路。我们唯一不同的是,我有一个远大而明确的目标,我把它走完了,而你却围着磨盘原地转了十年。”
你是白龙马还是毛驴?
你是蒙着眼一直在走,累成了毛驴气喘吁吁的样子?还是如白龙马一样一直走在那条取经的路上?
“以终为始”,做一匹去西天取经的白龙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