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指:影视剧创造力有限,葫芦娃躺枪
经典动画片《葫芦娃》有可能被拍成电视剧。近日,有友爆料,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官上,一部名为《金刚葫芦娃》的电视剧出现在拍摄名单中。其剧情将更为复杂曲折:贪玩贪吃的穿山甲不慎放出被镇压的红蝎精、*鼬精等,憨厚的卖炭翁刘老汉则种下了七株葫芦,诞为七个身怀绝技的葫芦娃,他们要打败妖精对此,友纷纷求饶:请别糟蹋我们的童年回忆!(昨日《东方今报》)
老实说,见过了张纪中这种什么剧都敢翻拍的大侠后,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早就提高了,任何一部经典被人拿出来重新演绎,我都不会觉得奇怪。当然,我也没什么兴趣去看。这倒不是说经典就该束之高阁,只能封存起来供后人瞻仰,而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盖因其裹挟了彼时的经历与情绪,是个人乃至群体回忆的一部分。春晚还是那个春晚,2014年的版本跟1984年的能比吗?他人要挑战就随他去吧,我等观众何必找不痛快。所以,即便把葫芦娃改写成坏人,甚至加入毁三观的情节,我也没意见。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样理性,也可以说是无情,友呼吁别糟蹋我们的童年记忆便是证明。这也可以理解,集体记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虚拟的群体、组织确立自身和找到归属感的依据。以《葫芦娃》为例,这部拍摄于近30年前的老式动画片,如今在上作为记忆符号,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将80后群体笼络到一起,成为这批人共同的语言乃至永恒的心灵港湾。有人试图改变它,势必会形成强大的心理挑战。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说,每当挑战袭来,相关群体的连接就会更紧密一步。
事实上,挑战再大,翻拍经典还是会吸纳一批观众。这一方面是因为经典永远只是相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对90后乃至00后们,葫芦娃的形象就未必深入人心,甚至可能闻所未闻。另一方面,国产剧受限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常年走不出创造力匮乏的怪圈,不像国外借鉴创意,就只能拼命搜刮过去的资源,反正前人的成果就摆在那儿,模仿比重新编剧轻松得多。这也是翻拍经典成风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当都教授带着大家看星星的时候,国人是否还要被一批新面孔带进老剧情,一遍遍重走回忆路?
有人曾戏言,美剧习惯往后穿越,表达对于未来的想象,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国产剧则偏向于往前穿越,引导今人走入历史,因为我们看不到未来。这话颇有几分道理,联系宋丹丹最近与编剧们的隔空驳火,其实剧本能改也好,不能改也罢,最关键的是全体演职人员最终端出来给大家的是什么东西。现在的情况是,单看葫芦娃三个字,就让很多人仿佛遇到老熟人。你说,大家还有几分兴趣上前搭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