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公文是常见的文章形式,但不同于普通文章,不同于学术论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公文是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普遍形成和使用的并主要为行政管理服务的特有的文章形式。离开公务活动就不可能有公文的形成和使用,没有社会组织的依托也不可能产生公文。要学习公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就必须首先了解公文的知识。认识公文公文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沟通工具,它依托一定的社会环境、技术手段、制发单位、工作缘由、制度规范形成。正确认识公文,是规范地拟写公文和有效地管理公文并发挥公文作用的前提,也是更好地管理其他信息材料的前提。一、公文的含义、产生和定位(一)公文的含义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件,是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一些意思

1)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2)公文的形成者是各类社会组织。(3)公文通常以文字为信息表达方式。(4)公文是国家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二)公文的产生公文是社会组织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早期的信息交流工具主要是语言。为了弥补语言“不能留于异时,不能传于异地”的功能缺憾,人类创造了结绳、刻契、绘画等许多记事表意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交流和传递。随着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经经验的积累,人类智慧不断增长,逐断在给图记事的基础上创造了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系统一-文字。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把人类从野蛮蒙昧时代带人了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思想,就使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言行意图,记载各项法律条文,于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最早的文书。社会组织的形成是公文产生的充分条件。我国学者对公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颇多研究和见解。唐代大学问家张怀瓘在所著《书断》书中指出:“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这12个字言简意赅,不仅揭示了书契(文书的笼统称谓---编著者注)产生于天下大同的原始社会后期和私有制社会早期的这一历史时期,而且说明了是“大道衰”和“利害萌”促成了文书的产生。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徐望之所著《公牍通论》“绪言”的第一句就说:“人类有政治之组织,即有法令。有文字之法令,即有公牍。”这些论述表明:自从人类创造文字之后,人们即开始用来记录自身的实践活动,当人类历史上出现阶级和国家后,国家的管理者必然要采用文字形式记录言行主张、思想意图和法律规范,并以这种文字形式辅助国家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公文也就应运而生了。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公务文书是股商王朝的印甘文书。它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记录了向明统治者治理国家、讨伐征战、宗教礼仪、农事活动、王室活动始了对甲骨文的大批量发掘和系统研究工作。研究证明,这些沉睡于地下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商朝的“王家档案”和当时条件下的“百科全书”。我国从年开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作为我国最早的文书,它们正向我们默默传达着数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信息。在殷商王朝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公文的种类逐渐增多,功能日益完善。公文的制作材料,也因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以改进,经历了从甲骨到青铜到缣帛到简牍直至纸张的更替和进化过程。公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风貌的象征。现代公文在功能上既传承了几千年来公文的特质,又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水平。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组织,抑或哪一个社会成员,其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公文和公文所代表的社会管理职能,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公文传递的各方面信息,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参考或指南。关于公文,尚有许多方面的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