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教学论文范文 [复制链接]

1#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农村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思想价值观念的不断碰撞,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时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课程的主要需求。在这种教学形式下,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诗词应着力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重任。故本文就以核心素养为向导,通过研究古诗鉴赏对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意义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从而为学生的知识运用赋能。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策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还存在发展难题。而随着课程结构和学业标准的不断变化,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成为推动农村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时基于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体系并不完整,现下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应试观念强、教学方式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促使语文核心素质教育落地,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古诗词在语文课程实施要求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古诗鉴赏课程将文化素养与语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拓宽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真正落实知识、技巧、观念的融合超越。


  一、注重情感抒发,提升鉴赏趣味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核心素质观念之中。语文古诗词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以其优美的辞藻和真切的情感成为培养学生文化涵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课程中要指引学生深入探析蕴藏在文字之下的文化魅力,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现中华美学,刺激学生文化基因,促使学生内心需求与中华诗词相契合、与课程内容相衔接,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挖掘梳理传统文化内涵。

在诗词鉴赏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为引线创设教学氛围,并通过多媒体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来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可以在诗词歌赋、文化节目的引导下切实体会诗人的思想观念和高尚情操,借此发挥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用。例如,在鉴赏《诗经》中的《蒹葭》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春秋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并辅以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来提高鉴赏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可以透过古人的生活情境来体悟文中作者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接下来的鉴赏活动和情感体会铺设道路,之后教师再通过营造秋风瑟瑟、万物凋零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内心怅然若失之情,继而领悟“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诗歌表达技巧,奠定情感表达基调。


  二、领悟意境,把握古诗词表达方式


  鉴赏古诗的重点在于“以情化景,情景相通”,究其缘由,就在于古人擅于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身边的事物和情景并佐以古词古韵、平仄韵律的写作形式来进行抒发和表达。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鉴赏课程中要掌握古诗词的情感,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中心思想。例如,在赏析《天净沙·秋思》一曲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揣摩文章中“枯藤”“老树”“昏鸦”“人家”“古道”“夕阳”等景物的表达意味并结合秋天萧瑟的环境氛围确立曲中景物的象征意义,从而绘制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而在这种情境的烘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无庸赘述,学生可以准确感知到文中旅人凄苦的思想心境。

再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钱塘湖春行》一诗,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情景复述:围绕孤山寺北缓慢行进,湖水初涨与岸齐平,几只早出的“*莺”栖身于向阳的暖树,“新燕”飞来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春草没入马蹄,还有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令人欣喜,钱塘湖景真是一片生机盎然,恰到好处,令人流连忘返。在对这一春日图景的理解和赏析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在任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愿景。由此在鉴赏课程中,教师只有通过这种寓情于景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文学的熏陶,以至提升学生的品鉴情趣和审评能力。


  三、解析写作背景,加强与作者的情感联系


  古人云:“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诗歌品鉴亦是如此。每一首古诗词的出现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心路历程。故在进行古诗品鉴教学课程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中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绪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写作意境和主旨意义,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鉴赏时,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这首七绝作于唐朝时期,此时的王昌龄正从江宁丞被贬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这一噩耗心中悲愤不已,才写此文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然后再为学生介绍作者的成长背景及人物形象:诗仙李白为人爽朗豁达,但是一生常不得志,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后被赐金放还,此诗创作时其正与妻子南奔避难,本就寄游在外,又因“杜鹃悲啼”“柳絮纷飞”而愁苦万分,何况又传来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在这样的背景氛围烘托下,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文中作者“对现实的悲愤与不平和对友人恳切的思念与关怀”的思想情感,进而与古诗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还如,在赏析《春望》一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搜集和整合相关背景资料并将其影视化,通过在课上播放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恍若置身于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物之中,之后教师再以此为基础为学生介绍杜甫这一人物形象,借此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情感体会。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想要通过古诗词来延续文学基因、萃取文化精髓,展现精神魅力,就要不断创新鉴赏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这一重要教学节点,教师更要发挥鉴赏课程的重要作用,借助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提炼教材内容,汲取文化养分,不断赋予初中语文课程新的发展活力和时代意义,以此实现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文德.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


  [2]冯灵元.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J].语文课堂,(12).


  [3]李俊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