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我写胡适却被作为语文教学范文的一篇 [复制链接]

1#

“胡适这个人”

○*团元

今天是胡适逝世59周年,我忆起前些年从网上读到一篇关乎语文教学的文章。这位湖南汩罗一中彭铁明老师讲授的课文,居然是拙著《胡适谦和雅量》引言(开篇)。联想时下央视一套正在热播《觉醒年代》,内容中正好有胡适刚刚从美利坚回国,为了“文学革命”,与林纾(林琴南)、*侃等人进行新旧文化交锋的情节。为纪念这位文学革命先驱,我索性将相关文字内容挂出。

彭老师的文章,题为《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年第6期。彭老师在文章的开头便写道:“至今仍得意于自己对‘彼且奚适也’句中文言知识的一次创意教学。而心之得意、教之创意,全因了一书一人:一书,即指我曾读到的湖北作家*团元的著作——《胡适这个人》;一人,即指集文化昆仑和学术泰山于一身的新文化运动的大纛——胡适……”

拙著的千字文“引言”,居然能被中学老师看中,忝列“教科书”,我欣慰。想到彭老师所讲“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的内容,《觉醒年代》亦有精彩结论。我觉得自己对先贤的研究没有白费。彭老师的成功教学,已有论文作证,我没必要画蛇添足。且让我晒出《胡适这个人》全文,请读者品评,同时让诸君跳出胡适的狭义贡献,了解胡适到底是个什么人。

胡适这个人

从他年出生起,就被同父异母的兄嫂白眼过,被朋友和同学反目过,被遗老遗少声讨过,被李大钊、陈独秀笔伐过,被鲁迅痛骂过,被新潮的公子小姐嘲笑过。

胡适这个人——

被解放后的大陆大张旗鼓、连篇累牍地批判过。他是国民**权的“诤友”、“谏臣”,但是他于年在台湾去世后的出殡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却禁拒“国防部中央电影制片厂”去拍摄十多万台湾人民沿途燃香、家家路祭,送胡适上路的盛况!

所以有幅挽联称:“孟真(傅斯年的字)死于闹,今公死于噪,行在纵多才,何堪如此;共*既骂之,国人又骂之,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

胡适这个人——

**不能容,文人亦相轻。林纾作小说骂他,连旁人都觉得过分;*侃固守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曾经当面斥责胡适:“你若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到哪里去’!”

胡适这个人——

并不讲究,也无忌讳,有时自己都会幽上一默。他给学生上课引用孔子、孟子以及孙中山的原话时,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或者“孙说”。讲到自己的观点时,就顺口讲是“胡说”!

胡适这个人——

没有故作高深的“架子”。他的家中时常“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而在“客常满”的“座上”,除了“高朋”,竟然掺杂着贫民和小贩!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向他提问,什么提问他都会认真回答。他还会尽力提携青年,接济穷困潦倒的人。

胡适这个人——

有人称他为当代“圣人”,说他的一生,对中国的*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等方面都有建树,有人却大谬不然,将他说得无一是处。胡适呀,可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他爱惜名誉,然而面对关乎他的“毁谤”,他能够“容忍”。他常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社会要自由,就需要“容忍”!可以说,“容忍”表现了胡适追求自由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了他温文尔雅的为人之貌,或者说是他特殊的处世之道。

“容忍”并非懦弱,而是人性的善良。从近年问世的涉及胡适的作品和轶事中,特别可以看出胡适的“容忍”。换言之,就是他的谦和雅量!

胡适到底是个什么人?

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讲话时指出:“不能全抹煞胡适。”因为“他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又说现在不必恢复他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蒋介石也曾为胡适盖棺论定,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恢复名誉”?难道胡适真的蒙了冤?真的是“楷模”?是“师表”?

贤愚千载知谁是,吹尽狂沙始到金。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自会作出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世界要走向大同,社会要达到和谐,那么,每个人的谦和雅量至关重要。本书试图挂一漏万地陈述胡适,或许我辈能够从中得到相关启迪。●

*团元,高级编辑(记者)。发表各类作品约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曾有各种体裁文章入选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中考资料、试卷及各种文丛、文集;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