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春榜样郑隐桐与世界 [复制链接]

1#

明知年华终将老去,而我站在青春的笔尖静静眺望,记录着风的微笑,记录着岁月的静静划过,我明白,我与青春不止是遇见。即便疫情将你我分隔,我想,总有重见惠园的一天。也祝愿贸大人未来可期,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在此,*委宣传部与招生就业处联合推出“优秀毕业生专访”专题,与大家一起分享毕业生们的成长故事。

郑隐桐:与世界交手与自我和解

郑隐桐,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级班长,研马班优秀宣讲员。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基委奖学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立德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曾公派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实习,并在联合国开源期刊发表论文;协调参与举办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等活动。毕业后入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保障“一带一路”,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

郑隐桐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春告白祖国”报告会上

勤读勤思与理论过招

由于本研专业的不一致,入学之初,郑隐桐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引经据典,讲述“马言马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常常会觉得头疼,要在众多的理论著作中找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并将所学融会贯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郑隐桐要补学很多经典原著和学科理论。为了鞭策学生多读书,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开学初期,学院为每位同学都购置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当时学院老师说的一句话让郑隐桐记忆深刻:“工科学生的实验室是在建在外部世界的,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来说,也要建立自己的思想实验室,不能停止思考。”

从《共产*宣言》到《习近平谈治国理*》,郑隐桐一部一部地“啃”下去,在经典中浸润自己,与理论知识“过招”,同时也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实验室。经过一学年的努力,他终于补足学业短板,能够在课堂上和老师同频共振,并以学业、综测第一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两年的专业学习时光能获得如此荣誉,郑隐桐并不满足于此,依然觉得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相较于学院老师在这个领域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他自嘲只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套体系的一点皮毛。

马克思主义专业,在外界看来是又红又专,但当郑隐桐真正地走进学科体系中去了解,他才跳出了以往大众的认知误区,发现这其实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社会学、*治学、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极大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郑隐桐说:“我常常有一种感觉,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所学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基础上做出的实践,这些知识对我有一种导向和指引作用。”

重在实践与世界交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郑隐桐特别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积极投身志愿活动和参与全球治理,曾公派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实习。在联合国实习期间,郑隐桐积极参与志愿,组织和协调由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办的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国家民委主办的各项活动和扶贫成果展览等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郑隐桐通过亲身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另外,在工作之余中,郑隐桐还游历了众多东欧国家,实地调研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时时不忘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结。

郑隐桐在布拉格共产主义博物馆

他心系基层,曾前往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宣讲,将“十九大”报告中的先进理论和最新思想带入基层,被评为研马班宣讲团优秀宣讲员。研工部每年都会举行研究生寒假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郑隐桐和他的同伴们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