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理vs无定法”
01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02
概而言之,三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现实观照
一是概念内涵。考生写作时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定理”,什么是“定法”。概念内涵不清楚,或了解不精准,后面的写作再怎么努力,得分都不会高。观点内涵是文章的内核中枢,文之“帅”也。定理:是不变的原理,不变的真理。这一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不难理,数理化里的定理太多了,天天解题在用呢。从科学之理到社会人文之理,如朱熹“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指出中庸之理。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注意重点在“法”上。法是方法,而不是法规、法则,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在面对具体事情、解决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二是逻辑关系。“定理”(A)和“定法”(B)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夫之认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但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说:“理”是不变的、永恒的在存在,“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变通。“理”是到理念、目标、宗旨和准则,“法”是方法、途径和措施。“理”只有一个,“法”可以多样。“有定理”强调遵循基本规律,坚守目标准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无定法”强调遇事灵活变通,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定理”是持守正道,“无定法”是创新思维。顺应规律是前提,而具体做事时,人们却可随时随势而变通。
作文的思辨重点:无定法。“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真正想强调的,很可能是——依循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无定法,强调我们必须在遵循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三是现实观照。“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哲学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可发说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作文时可以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参照这句话进“生活化”理解,从而使文章论据充分、内容丰富、写得深刻。
03
以定理成本,借活法创妙
清代大儒船山先生为我们留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诚哉斯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既要遵循已有的原理和规律,以之为本,还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灵活变通,创造妙手,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
顺应规律、抓住原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中国古人一直信奉“天行有常”的道理,讲求顺天而为,由此产生了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和哲思:庖丁之刀能解牛数千、用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正是因为他依乎天理;郭橐驼能受到长安豪富、观游卖果者的争迎取养,也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当年乱砍滥发大炼钢铁,破坏了自然规律,换来的却是华北春季的黄沙漫天;如今兴修水利因势利导,修建三峡水利,基本防范了长江流域的洪涝大灾。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使事情的趋势和结构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最终获得成功。
灵活变通、活学活用是我们出色高效完成事情的必要保证。惠子得到五石之瓠,却因其“无用”而掊之。反观庄子却能突破定式思维,灵活思考,以其浮游于江湖。蜀道自古艰难,黄鹤难飞,猿猱不度,三国时期魏军攻蜀事倍功半,但邓艾却能灵活变通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在掌握规律后,我们首先要有变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活变通,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把握事物;其次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以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顺应原理规律与灵活运用方法策略应当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只会照搬规律而不顾实际情况会陷入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泥潭。正如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无视规律随心所欲地创造则会在前行的道路上处处碰壁,最终走进死胡同。恰似王莽不顾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与变法,也使他的新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因此,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
王夫之之言犹在耳畔,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当以之为训,以定理为本,借活法创妙,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建设下出一盘本妙兼具的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