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日报全力书写学优生培养奋进之笔,努力交出教育质量提升满意答卷。本学期以来,我市各初中围绕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定位,精准发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各校查找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召开各个层次的质量分析会,加强学优生的培养研究,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纷纷开展“质量监控工程”“人心工程”“教学常规工程”“提优工程”“课改工程”“合力提质工程”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下面,一起来看看市第一初中、长安初中、丁桥初中三所学校的提质之路。第一初中:践行“学为中心”理念,激发每位学生内在潜力在去年和今年的八、九年级学科素养测试以及今年中考中,市第一初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说起成绩的取得,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变课堂,促提优,课内课外都出彩”是关键。据介绍,市第一初中打造的“三疑环节”生命成长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模式,通过先学质疑、互动探疑、展示释疑来重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堂实践中做到“学为中心”,学习目标源自学生,问题解决依靠学生,教学安排为了帮助学生;做到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做到从“传授”到“体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做到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做到从“规训”到“自主”,让学生特色自由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注重发挥学优生的内在潜力,体现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在课外,通过分层作业等进行常规培养,通过“走进海高”“励志教育”等活动进行目标培养,通过走班教学、个性化辅导等进行方法培养,通过照片上墙、比学赶超等进行环境培养。依托各种有效途径,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学优生们朝着更加优秀前进。九年级年级组长计惠英作为实施“生命成长课堂”的一员,她通过学卡导学、微课助学等形式让学生先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疑难。然后,她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自主探疑,还通过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等让学生们自己解答,展示释疑。她将讲台让给了学生,让“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让“静”的课堂变成“动”的课堂。计惠英还经常谈心家访,作业面批,鼓励学生积累错题时常回顾,让越来越多学生走向优秀。校长沈国强说,学校在计惠英老师那样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的辛勤耕耘下,转变课堂模式,提升了教育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进步。长安初中:基于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走班实现教学“突围”学年长安初中在八年级开展了基础性科目分层走班的实践,学年在八、九年级继续推进分层走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校长董文华说,作为一所大规模的农村初中,分层走班让学校实现了教学“突围”,在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在分层走班实施过程中,长安初中追求制度化,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学管理细则,明确了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在分层走班实施中的要求。如制定的《分层走班班级管理表格》,就是为了规范教师分层走班的班级管理。学校做到过程管理活动化,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对分层走班实施的过程管理。在学生方面,进行分层表彰,如对A层和B层优秀和进步的学生分别评价并给予表彰,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荣誉感;教师方面,通过教学调研等手段来规范教师分层走班实施的要求,并成立调研小组,对所有担任分层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听课研讨,促进教师分层执教能力的提升。学校还坚持日常管理常态化。随着分层实践的推进,学校给分层班级安装了班牌,让学生分层上课更正规化;设置了换班提醒铃,让换班更有效率;研究课程表设置,让课程安排更合理。分层学习,做到了让学生成绩更优秀。在全年级总成绩的前20%和后20%上都能看出进步,学生单科成绩进步也很明显,既有利于提优,也利于补差,促进不同层次的孩子一起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多项课题在各级立项,多篇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获奖。上学期末,学校对全体八年级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分层上课更有针对性,有许多学生希望增加分层科目;多名家长认为换层对孩子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说“不存在两个所有特点都一致的学生个体。”长安初中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实施分层走班,让每个孩子都遇见最好的自己,让教学得以“突围”。丁桥初中:全员参与式“活力课堂”学生人人可当主角“来,动手试一试。”“小组交流,归纳整理本篇行文思路。”“小组合作,为这几个句子加上批注。”如今,在丁桥初中的课堂上,频频上演师生活力互动的上课场景。怎样把课上得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听,听得有价值,让每一位学生都自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出活力,这是丁桥初中每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