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生答辩日,宝藏老师走了周年祭,这
TUhjnbcbe - 2023/2/3 16:00:00

宋远洋毕业那年,于瑾50岁,他乐观地设想,于老师肯定能活到岁,如果每年回京两次,还能见她次。但是,命运,没给他更多机会。

两年后的5月,一条暗含离世的消息闪现,他不敢相信,站在长春火车站疯狂打电话,当噩耗真的传来,他泪眼婆娑地踏上开往天津的高铁,一路辗转抵京,终是没能见上于老师最后一面。他和众人一起,自发守灵,三天三夜。

于瑾是谁?她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也是宋远洋的导师。

留着标志性蓬松卷发、皮肤白皙的于瑾,生性低调、淡泊名利,被学生称为“宝藏老师”:她是讲课出彩的“女神”,是答疑不倦的“良师”,更是对学生极好的“知心人”。

二十八载春秋,数度耕耘,她为1.8万名学生上课,亲自指导上百名研究生。年5月24日,在接连指导多位学生修改毕业论文后,极度疲惫的于瑾在家中午休,此后安然离去,享年52岁。

记者获悉,过去一年多,亲友和学生还自发捐款设立“于瑾教育基金”,目前已筹集资金万元,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的一线教师和志存高远的学生,以她名字命名的“于瑾大讲堂”和金融实验班预计年内启动。

教书:打造多门微观金融金课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于瑾的课是一大“招牌”。年,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学校任教,不久开始承担当时最难讲的微观金融系列课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一门《投资学》课程,便是由于瑾开设。为此,她默默恶补大量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知识,终于啃下硬骨头。课堂上,她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相联,并辅以大量的金融数据及前沿案例,新课一时大热,引得学生疯抢。

围绕这门必修课,于瑾又相继开设《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奠定了学校金融学专业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

后来,学校引进许多年轻教师,从事微观金融教学科研,于瑾都主动送出自己一手积攒的《投资学》备课笔记,又去主攻难度系数更高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课程。

于瑾对于课堂极认真。为了备好课,她订阅了大量报刊,并精心挑选案例、数据;还坚持每年更新课件,且讲义全部手写,她也会根据“80后”“90后”学生的兴趣点来切入;讲到复杂难懂的重点,她会看学生的眼睛,确认没有游移的目光,才会继续。

在校园里,于瑾的课还有一道别样风景。傍晚,结束两小时二十分的大课,铃声响起,学生不是冲出教室去吃饭,而是冲上讲台求答疑,当了两年多助教的宋远洋记得,“一般有三拨学生等着,除了课上的本科生,还有老师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因此,她时常“拖堂”一两个小时,往往半天下来,要连续站三四个小时,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

杏坛耕耘二十八载,于瑾为1.5万名本科生和名研究生讲授课程,自年起,直接指导、培养毕业了94名硕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已成长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

治学:紧跟前沿攀越学术高峰

从教这些年,除了教授、博导,于瑾没有其他响亮的头衔,没有什么行*职务,从未参与评奖评优。同事眼中,对于荣誉,她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但在教书、育人两样本职工作上,她样样要强,自我要求极高。

高中同学、湖南省副省长吴桂英记得,于瑾一直“特别有追求”,求学车轴山中学时,她们伴着古塔铃声,畅谈人生理想,那个时候的于瑾就立下志向,“要有家国情怀,要成为社会栋梁”。

年,于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金融系。就连与先生谈恋爱时,话题也不离“一定要搞懂我们国家的新兴市场”等问题。二十出头的她,硕士论文就选择了题旨宏大的“货币、财**策协调与宏观总量均衡”选题;上世纪90年代,她敏锐地意识到金融衍生品在微观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实务领域的巨大影响,率先开展了对互换、期货、期权问题研究,成为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第一批学者;本世纪初,她开始转型对微观金融领域的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和新兴市场资本市场进行探索。

作为多年闺蜜和老同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深知这位密友的学术分量,“于老师的学术研究一直紧跟国家需要和我国金融改革形势发展需要,她的家国情怀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用行动来践行。”

“期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认为,于瑾在新兴市场金融领域的研究引人注目,并将其研究成果收录为麻省理工学院教学材料。

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体现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学生50个字的问询邮件,她往往回复几百甚至上千字。开学之初,指点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她发来洋洋洒洒三页纸以上的选题说明,列出各种方向,并附上案例。

宋远洋的硕士论文视角有些独特,为了保证更加专业稳妥,于瑾请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财两位教授以及自己在金融圈工作的爱人,一道把关。当论文被质疑专业性,要求做出重大修改时,宋远洋很生气,认为答辩老师并未读懂文章,而于瑾一面安慰他“我们是爱惜人才的人,要求高是希望你能走得更远”,一面又尽可能提供细致翔实的修改建议。

学生贾敏记得,“毕业答辩,一般是学生自己准备论文框架、讲述方式、可能的问题等,于老师准备得比我们还充分。”

育人:爱生如子不计回报

在金融圈,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是,要追求投资收益率最大化。主讲《投资学》出身的于瑾,最大的“投资”用于栽培学生,这种付出,几乎不求回报,她看重的是长远的“育人杠杆”。

“小同学”“小朋友”“小可爱”,是她对学生的昵称,课程结束,每每看到她打出“祝小同学们期末考试顺利”的字幕,学生们心头一甜。

“我给你推荐一位极好的老师吧”“一定要选于老师当导师”……素未谋面的考生,往往是在口碑推荐之下投入于瑾师门,及至毕业,他们无不感慨:此生,幸得良师!

女超人一般忙碌的于老师,怎么可以像妈妈一样记住那么多细节:第一次会面时的穿着、每个人的故乡、昵称和爱好……她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生答辩日,宝藏老师走了周年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