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约评论员胡欣红
网传图片
知网又一次陷入舆论风波。
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和“相当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
据中科院几位内部人士向媒体证实,网传的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因停订知网带来的影响。不过,知网方面也回应媒体称,上述消息“不属实”。
事情真相或许有待进一步查证,但知网的“学术生意”频频引发众怒却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知识资源平台,知网收录了海量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科课程、图书等资源,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检索文件全而准,在高校常用的中文学术数据库中占有优势,而成为学术论文的主要参考数据库。
“无知网不论文”的同时,知网的“垄断”一直被人诟病。知网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来自其购买版权的期刊,也有一小部分来自直接向作者支付较低稿费的文章。大致的行情是硕士生一次性支付60元的现金稿酬和价值元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博士生则是元和元。
“进价”不高,甚至可能很低廉,但“卖价”却不菲。据悉,个体消费者在下载的时候,知网会收取0.5元/页或1元/页的费用,高校等“集体户”上交的费用,更是动辄几十万乃至百万元计。中科院的“千万级”续订费用,再度刷新了公众的认知。
一边“借鸡生蛋”,一边“坐地起价”,知网价格水涨船高,让高校纷纷直呼“用不起”。从年至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和搜索方式的独有性,大部分高校迫于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有网友戏言,知网“就是喜欢你用不起我又不得不用的样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社会在发展,知识付费无可厚非,但利用平台的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如此行径值得商榷。在一家独大、疯狂作为“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形下,作者并未享受到其中的红利,用户连连叫苦,至于其建立的初衷——共享、传播学术成果和资源,早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此“贩卖”行径不仅不厚道,更涉嫌对知识和学术的践踏。
天下苦知网久矣。去年,89岁的赵德馨老教授状告知网获赔70余万一事,令公众拍手称快。知网道歉并表示将全面检查在互联网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授权方式,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策要求,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知网的回应,专业人士指出知网赔偿并不是终点,如何保证知识服务平台能够促进研究良性发展、真正维护原创者权益,已暴露的问题亟待得到更好地解决。
知网本身并不生产知识,其本质上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不能一味做“学术生意”,应更多发挥“互联互通”的功能,推动知识的再生产。一言以蔽之,知识付费绝不能沦为一场“学术生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