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留言你所在地标,如“河南试题”,私信“1”
马老师发对应地区的试题给你,后期我们讲解的真题,也在这三年的真题里啦~
昨天一位初三家长问我,马老师,请问中考刷真题必要性大吗?
中考资料有很多,有系统复习知识点的,也有本地区的历年中考真题,我对中考不怎么了解,不知道应该选哪一种给孩子学习?
真题有没有必要做?马老师先说结论:
①真题题型就是初中三年语文考试的题型,初一就要开始做真题,“教材里抓基础,真题里找方法”。
②自己所在区域近三年的中考题要认真完成,发现题型的简单规律。
③以自己的区域,辐射同类区域,扩大样本分析量。
④北京、上海、广州的真题,是全国语文考试的现在和未来。
一、为什么要做?
真题,就是中考真题,我们指初中毕业和选拔的考试试题。老师们不仅在日常教学时,真题是重要的教学方向,中考题型,其实就是孩子们初中平时考试时,最常遇到的题型。
马老师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不同于数学和英语考试的“同步”,初中语文考试很难做到完全同步教材。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家长来说,可能小学孩子语文成绩“90多,还可以”,但是即将结束的初一,感觉到颇为诧异,似乎曾经的语文优势不见了,阅读每题都半对半错,卷子上偶尔能有个完整的对勾,作文也是,一扣就是10多分……
其实不是孩子的语文水平变低了,主要从题上看,就是孩子从小学题型突然跨越到中考题型了,孩子读不通题,也不了解初中语文的答题标准。
如果家长们有兴趣,可以拿孩子的期末考试卷和教材比对一下或者和孩子问问:
字音、字形、文章默写,大概率是教材里的,古文、古诗,有可能是教材里的,现代文阅读——有可能是与某个单元主题相关的,但不太可能是教材原文,作文题——大概率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写。
而如果忽略真题,光看试卷本身,家长会感慨语文“玄学”,“玄”因为不了解语文的规律。如果看过真题,知道自己所在地区出题的基本类型,则会“见怪不怪”,心中有数了。
马老师一直讲“教材里抓基础,真题里找方法”,那我们在真题里找什么方法?
①找审题的方法。
②找应对题型的术语方法。
③找分数和答案关联的方法
④找答案的筛选、提取方法。
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了第二个问题:
二、怎么选适合自己的做?
全国范围内,同为中考语文,其实地域差异在题型上思路上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北京深圳考得整体,浙江江苏考得深邃、上海广州考得实用而具体、陕西河南山西考得稳妥、四川重庆考得文气……更别提偶尔各个地方出的创新试题:江西中考作文里的公鸡、山东济南的“赋能”……真是百花齐放。
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带着孩子一起做真题,
首先要先从自己的区域看起。找自己区域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在题型上有什么固定的特点,看命题上有什么简单规律:
基础是考字音、字形、词语辨析、古诗文默写题(陕西、山西、河南),还是入北京中考一般“京华水韵”“正阳门”的情景化基础试题(字词、标点、语法、修辞)。
小阅读是豆腐块式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还是传统的考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呢?
大阅读是小说散文轮流考,还是以某种文体为主?
古文古诗,考课内呀,还是考课外呢?
作文,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文体是不限呀,还是记叙文多,还是有小作文大作文同时要完成呢?
看一遍3年真题,孩子所在考区,出题的形式就有基本认识了,这些问题就都可以回答。
其次,以自己的区域,辐射同类区域,扩大样本分析量。
比如“全省一套卷”的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广东、江西,为什么马老师说他们出题是“稳”呢?想想看,全省一套卷,那么多考生,影响深远广阔……所以这里的题稳,在稳的基础上创新。彼此互鉴的意义就很大。陕西第一次用非连续文本阅读取代传统说明文的时候,当年《考试说明》直接引用的就是前一年的广东省中考题。
而有的地区,像四川、山东、湖北,以省为单位,各市有各市的中考题。如果家长了解到自己地区是以市为单位出题,我们应该了解省内兄弟地区的真题类型,也因为他们彼此互鉴,题型上多有接近之处。例如孩子在山东济南,除了看济南的三年中考以外,了解青岛、德州、东营等地的同类区域中考题,扩大参考范围,也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语文的考题规则。
再次,参考北京、上海、广州的真题,看全国语文考试的现在和未来。
中考试题是有迭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试题也在进化(“想当年……爸爸那时候如何如何”的话确实不合适啦),如果想要了解我们现在初中阶段对孩子语文能力的要求具体怎样,不妨看看北上广的语文真题,带着孩子感受语文的现在和未来。
在马老师看来,没有比真题更好的语文题(虽然真题内部也有优劣,但相较各种模拟,的确是更为规范的考题)。
对于真题,马老师目前的看法:
五年级可以开始了解,六年级渐渐熟悉,
初一就要开始系统做题,并熟悉题型和方法,
初二初三就可以对经典题型、题目做到清晰明了。
按这样步骤走,孩子的初中语文优势地位便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