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高考的第一天,第一场考试语文科目已经结束。而作为本场考试的焦点——作文,也在题目陆续公布后占据各大新闻。
今年的高考题目纷纷被网友们叫难,更有说连题目也看不懂的。那今年的题目有多难呢?难道真的是“高考作文一出,全网输出;高考数学一到,无人冒泡。”?我们一起来看看便知。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以上是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怎么样?是不是像网友所说的那样难呢?
难是肯定的。毕竟高考也不是平常练笔,是真正展示学生实力的时刻。其实,从各地高考题目来看,作文题汇聚了文化、历史、*治、时事等等方面的升级考察,所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从语文这一学科的根本入手,考验学生们的视野、格局、课外积累和思考深度。所以,才会有学生称现在写作文前还要先做一篇阅读理解。
在小编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确实是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但是认真研究也是能提出不错的立意的。那么,如何设立一个有新意有深义的题目和方向呢?我们整理了一些审题立意的办法,收藏起来,学弟学妹们明年接着用!
第一,要素增补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作文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要素,是作文结果更加完整,写作意义更加明朗。譬如说,“论生逢其时”,我们就可以赋予一些时代意义内容,使之变成“生逢其时,与时代共成长”或者是“生逢其时,吾辈当奋斗”就可以让整个作文在一开始就给评卷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挖其寓意法:很简单,我们写作文不仅仅是表达论文题目中的事件看法,更多的是我们要从这些题目中挖出根本,探究题目中更深一层的含义,探究题目中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比如说以“大树”为题的命题作文,其中的“大树”当然不只是指现实的大树,而是象征着一种奉献、责任的意义。假如能明白作文的寓意,那么你就离高分作文不远啦!
第三,一问再问法:所谓问就是发出疑问,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种方式,不断对题目发出疑问,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等问题,通过这种不断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打开写作思路。
高考不再只是高考。其实难点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从根本上拉大人选差距,让人才重新排名,为国家需求提供定向的人才。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每个阶段需要的人才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不同,所以高考的内容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今天的考生不仅面临着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需要在视野、模式、思维等方面做出改变和进步。
显而易见,这次的题目许多同学是困于理解不到位才会觉得难。。所谓阅读是教育的核心,阅读是赢得语文和高考的必由之路。年的理科状元唐楚玥以的高分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她坦言自己之所以能拿下满分作文也是源于自己平常的阅读习惯,也是因为阅读自己对于文学、历史、科学等才愈发感兴趣,激发了自己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好了,高考的第一门已经考完,再追究也无意义。同学们只要记住一句:考一科丢一科。考过了就不要再过度深究,认真备考下一门才是上上策。
再次祝愿大家,鱼跃龙门,理想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