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山西中硕的小编一直在思考大学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让学生相对轻松而又快乐地学到最重要的知识。我自己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故而写这么一篇文章,分享一下自己过去这段时间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本文将会首先给出我认为中国大学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再给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最后给出本人认为可能有用的解决方案。
钱学森之问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我在过去的数年内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些模糊的思考。我自己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做了一些实践。在这里我暂时先不给出我对钱老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思考、经历与实践,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在心中应该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中国大学教育之弊端
在这里,我斗胆分享一下我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即大学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我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习兴趣,认识世界与学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学会认识自己,培养健康的身心。下面会逐一发表我对每一部分的思考,并分析当前大学教育在这些部分的缺失之处。这种缺失,就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
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并不是一件暂时的事情,不是到某个时候就可以停止了,而往往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而要保持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首当其中的就是要保持对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我看来,学习可以而且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上过很多美国顶级名校(MIT、Stanford等)的公开课,在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带着我们在绚丽夺目的世界中行走;我就如同一个第一次看到海洋的小孩子一样,被真理世界的精巧与瑰丽所震撼。被这样的美丽所吸引,在过去的多年里,我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即使工作非常繁忙,我也会去找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书本
来学习与提升自己(这里有篇我朋友写的关于我的文章可以作证)。而我并不是一个个例,实际上,我周围的朋友们也基本都会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持续提升自己。如果我们未来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相信这样的学习兴趣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然而,现在的大学课程教育很多时候无聊又无用,大大消磨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认为学习就是这么痛苦而且困难的。一些老师拿着一套十年不改的课件,站上讲台就开始“自说自话”,丝毫不管下面学生的反应。更不必说这些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教材往往颇具“中国特色”,都是什么xx计划xx规划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粗制滥造,不知所云,让学生们学得摸不着头脑,只以为是自己智商不够而受挫。最后,课程的评估再来个什么“分数正态分布”,什么“按排名给分数”,什么“字数越多分越高”,大大加剧学生们的内卷。看到我们聪明又努力的学生因为这些可笑的原因而把学习的热情与精力消磨在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上,真令人痛心疾首!
认识世界与学会认识世界
所谓认识世界,基本上就是去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个本就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而学会认识世界,在我看来,其重要性甚至不在认识世界本身之下。其原因也相当简单: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就像是授人以鱼一般,而我们总会碰到老师所授知识不够用的时候;而教我们怎么去认识世界,就像是授人以渔一般,这样我们在碰到任何新的问题时,都可以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很可惜的是,就我的观察而言,我国的大学教育暂时连授人以鱼都做不到,更不必去提授人以渔了。
关于如何学会认识世界,我想一方面是需要自己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也是有一些课程或者书本资源能给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比如这本《学会提问》。
认识自己与学会认识自己
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里,刻着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在我看来包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就如同之前和我浙一位同学交流时我所说的那样,我认为人生就像是在做数学中的优化一样,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然后才能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去优化自己的目标。所谓的优化目标,就是自己内心的渴望,自己真正想奉献一生的事情;所谓约束条件,就是自己必须要满足的前提目标(我记得自己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观点几乎一模一样的回答,但是一时找不到了)。而现在的大学教育,我似乎完全看不到对认识自己的强调,而同学们(包括我自己)也往往是有些麻木地顺着前人“成功”的轨迹,按部就班地刷着GPA、找着实习、去追求一份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工作;抑或是去找研究实习,去发表论文然后去读博士。有多少人是真正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真正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呢?又有多少学校与老师会去告诉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呢?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认识自己是一件我们应该贯穿一生的事情。许多问题的答案,也许我们暂时还没法回答。但请大家将这些问题铭记于心。也许在将来的某时某刻,随着知识与实践的增加,我们会逐渐开始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也许这些答案,又会在将来的某时某刻被修正。这并不要紧,只要我们一直在保持着对认识自己的渴望,那就够了。
保持身心健康
保持身体健康这件事情,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在此多废话了。这里想重点谈谈后者。实际上,据我观察与了解(并没有大规模的调查依据),国内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这个原因有很多,如越来越内卷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高房价等),越来越多的焦虑(来自社交媒体等),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pua...)等等。让情况更糟糕的还有以下两点。一来国内社会对心理健康并没有那么重视,还有一些人会看不起甚至歧视心理疾病患者,而很多同学也会因此讳疾忌医;而实际上在美国等国家,社会对待心理疾病的观点与感冒发烧等生理疾病的态度相仿,去看心理医生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二来国内这方面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也非常紧张,供不应求。况且,等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再去治疗,可能也并不如提前预防来得更好。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就需要学校的努力了。诚然,各大高校的确会给每个班安排一位心理委员,并进行一些(在我看来流于形式)的心理委员培训,然而这样的举措的效果实在太微弱了。随着社会压力肉眼可见的进一步增加,我真是非常担心国内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那么有同学可能就会问,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这真的是学校可以教的吗?实际上,有这么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叫积极心理学,其研究主题就是如何让人去提高自己的快乐、幸福程度。哈佛大学在年便有由TalBn教授开设的该项课程,这门课在当时还多次破了哈佛大学的选课记录,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很可惜,国内我几乎没听说过有哪所大学会去开设这样的课程来教会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但是幸运的是,Tal在年的课程是有全程录像的,其地址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所有同学都能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程,并且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
我对于教育的探索
在前文我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的思考。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在教育上所做的一些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是聚焦于解决前两个弊端,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认识世界与学会认识世界。关于后两个弊端的解决方案,我暂时还没有很好的实践机会。但我的实践告诉我,即便只解决前两个弊端,也许中国的教育就能大大改进,我们的学校也许就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我自己的学习之路
这一段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早已在其他文章中给出过我的学习历程了。我从中学到的可能是最重要的经验是:用好的资源扎实学习则为龙,用差的资源再怎么学我也是虫。在本科就读期间,即使我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学校的课程与提供的教材,我仍然学得浑浑噩噩、不得其义,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产生学习的兴趣了;而转去使用了来自MIT、Stanford等美国名校的公开课程之后,我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畅爽,常常学得根本停不下来,而且我不仅心中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我甚至可以很清晰地给同学们讲懂。最终以考试来看,在学习学校提供的课程与教材的时候我在考试前常常需要疯狂复习与刷题,而这样也往往只不过能取得一个90出头的成绩;而在使用了公开课之后,只要试卷不是乱出的,我甚至裸考都能取得一个比之前更高的成绩。最后从找工作的反馈来看,我利用公开课所磨练的知识也的的确确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让我很轻松地拿了各种很不错的offr。
我当然还远称不上是杰出的人才,但从我的经验来看,似乎只需要把国内的课程资源换成美国名校的课程资源,就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学习优质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打扎实了自己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还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当然了,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还是一个个例,并不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质疑。现在我们的假设是,中国的学生,如果扎实地学习高质量的课程(不一定是美国的,只是现在大多数还是美国的),就可以达到非常不错的水平。我们想要验证这个假设的正确性,那怎么验证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接着又做了以下的这些实践,且听我慢慢道来。
组队刷MIT6.S课程
要证明上面的结论具有普适性,就需要在更大的样本中去实践这件事情。恰好当时MIT的6.S2020Fall课程开课,在好友的建议下,我在知乎上发起了一波组队刷课。这次组队的目的其实就是提供给大家一个能够互相讨论、交流、激励的环境,营造一种真实的在学校学习的氛围。为了保证入群的同学都是真正追求进步、真正想通关6.S的同学,我们设置了一个简单的入群门槛:完成课程的前两次作业(lab)。其实前两次作业难度不算大,属于热身性质,但是作为筛选门槛正合适。关于这次组队刷题的成果可见这篇文章。总得来说,在这样简单的组织下,入群的同学们大多认真学习、刷课,在群里也产生了众多高质量的讨论。而从成效来看,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不错,甚至也许都不次于MIT的本科学生的完成情况(据我所知,MIT本科学生很多人是无法坚持做完全部作业的),而很多同学也因此对计算机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续使用其他优质资源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我甚至都根本不知道入群的同学们是来自什么学校的(但我想应该是不如MIT的吧)。这次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合适的交流环境,很多同学都能在基础知识上达到世界顶尖本科生的水平,而且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这个课程的最终完成情况是用调查问卷获得的,不一定代表真实的情况。不错,的确如此,所以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
讲机器学习课程
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上个学期在某所大学讲了一学期的《机器学习》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时,我参考了四大(即MIT、Stanford、CMU、Brkly)对应的课程的内容设计。课程作业也是参考了对应课程的内容和难度,其中有一部分的作业也借鉴了四大课程的作业(如CSn的assignmnt2等)。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会非常主动地参与课程,常常会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针对作业,同学们也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基本上都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最关键的检验来了:针对期末考试,我们相当仔细地设计了考试的内容,使得试卷上所有的内容在我们看来都是重要且有用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基本上不需要学生们去死记硬背,只要理解了就能够顺利地完成。为了检验教学成果(以及偷懒),我们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来自CMU的机器学习课程的历年试卷的题目,另外一些题目则是由我们自己设计,但我们认为难度也不并不低于CMU的题目。最终,同学们基本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我们严格批卷情况的情况下,卷面平均分仍然取得了75分左右的成绩,且来自CMU试卷的题目的得分率也与此相当。而算上之前的作业成绩,甚至有50%以上的同学达到了90分以上,80%的同学达到了80分以上。根据同学的反馈,多数同学也认为这门课是一门非常有意思又很能学到东西的课。这次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很多本科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的确确能达到世界顶尖学生的水平,而且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许有些同学会说,你这只能证明中国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能达到世界顶尖学生的水平,但是可能科研方面并不能做到呢?的确,确实有这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又做了以下这次实践。
系统论文阅读研讨会
在《机器学习》课程结课之后,一位朋友正好找我提议说想组织一次系统论文阅读研讨会(SystmPaprRadingSminar)。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议,就和他还有其他同学一起风风火火地组织起来了,详情见此。
在这次的活动中,参与的同学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一些高年级本科生或者是没怎么做过系统研究的同学,但是大家都认真扎实地学习过系统的课程,这些同学主要是来学习一些进阶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如何阅读论文和给别人讲解论文。另一类则是许多系统领域的研究者,很多同学已经有数篇论文发表了,那么这类同学来参加的目的是趁这个机会再好好补一下自己不熟悉的方向的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同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第一类同学的作用。如果通过这项活动,第一类同学的阅读论文的能力能提升到非常不错的水平,那我相信,这也足以说明我们中国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只要给予优质的指导资源,是能够达到世界顶尖学生的水平的。当然了,要真的证明这一点,这一项实践也许还并不足够,但我想已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了。这次实践还在进行当中,但以目前我所看到的参与同学的热情,我对这次实践的结果是颇为乐观的。
这次活动的所有资源如slid、活动录屏、直播地址等均已公开在活动的